A. 微粒大小 B .微粒数量 C. 微粒间距
黄曲霉毒素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最主要的物质之一、目前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共17种,其中AFB1(化学式为Cl7H12O6)是一种常见的黄曲霉毒素,大量存在于霉变的大米、花生中。
花生在30℃-38℃、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霉变,因此花生油中常含有黄曲霉毒素。大米也会因储存不当而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需加热到280℃以上才能被破坏。将大米煮成米饭只能去除约2%的黄曲霉毒素。
为了降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国际上规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含量为0.02mg/kg。
紫外辐射法是一种常见的去除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利用不同波长的紫外光对花生油照射相同时间,测得照射前后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AFB1的含量如下表所示。
表一 不同波长紫外光对样品中ABF1去除情况
波长 含量 |
254nm |
365nm |
420nm |
照射前AFB1含量/(mg/kg) |
79.39×10-3 |
79.39×10-3 |
79.39×10-3 |
照射后AFB1含量/(mg/kg) |
35.20×10-3 |
2.88×10-3 |
70.10×10-3 |
氨气熏蒸法也可以降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氨气与食品中的水结合后和黄曲霉毒素发生反应,去除了黄曲霉毒素。科研人员在40℃条件下,用氨气熏蒸含水量为20%的花生48h,测得不同浓度氨气对花生中黄曲霉素AFB1的去除率,如下图所示。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填序号)。
A 254nm B 365nm C 420nm
A 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体健康
B 将霉变大米煮熟后食用,可避免黄曲霉毒素中毒
C 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01mg/kg的花生油符合国际标准
操作步骤 | 现象 | 原理及结论 |
(1)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塞紧胶塞 | 一段时间后,CO报警器发出报警声 | 蜡烛燃烧有CO生成 |
(2)蜡烛熄灭后,冷却至室温 |
|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
(3)将澄清石灰水推入瓶中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化学方程式为 |
(4)实验分析:通过该实验可知,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实验编号 |
① |
② |
③ |
装置及操作 |
X溶液是 |
|
|
现象 | 甲中出现气泡,乙中无明显现象 | 碘几乎不溶解,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
|
结论 | 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
| 分子在不断运动 |
A | B |
⑴仪器a的名称是。 ⑵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⑶乙中的现象是木炭燃烧、。 | ⑴仪器b的名称。 ⑵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⑶丙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是。 |
装置 |
操作 |
现象 |
| 打开磁力搅拌器,搅拌 | 溶液为蓝色 |
停止搅拌,静置 | 溶液褪为无色 | |
打开磁力搅拌器,搅拌 | 溶液变为蓝色 | |
停止搅拌,静置 | 溶液褪为无色 |
(提出问题)影响溶液褪色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查阅资料)
在碱性条件下存在如下转化关系:亚甲基蓝溶液(蓝色) 亚甲基白溶液(无色)
(进行实验)
改变条件,按上述装置及操作进行对比实验,第一次褪色时间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 NaOH质量/g | 温度/oC | 搅拌时间/s | 搅拌转速/r/min | 褪色时间/s |
① | 1.0 | 25 | 60 | 2500 | 90 |
② | 2.0 | 25 | 60 | 2500 | 68 |
③ | 3.0 | 25 | 60 | 2500 | 40 |
④ | 2.0 | 35 | 60 | 2500 | 45 |
⑤ | 2.0 | 45 | 60 | 2500 | 23 |
⑥ | 2.0 | 25 | 20 | 2500 | 39 |
⑦ | 2.0 | 25 | 100 | 2500 | 118 |
(解释与结论)
实验发现随着变色次数的增加,褪色时间越来越长,可能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