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解→可燃性气体累积→遇明火,气体燃烧→引燃整车
这里的可燃性气体是。
①小磁针发生转动,可以说明它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因为。
②直导线仍然未动,此时偏转的小磁针对直导线(填“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①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图中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
②正常使用手柄取水时,手柄属于杠杆。
天体 |
离地球距离 |
天体表面物体受到的重力 |
表面状况 |
大气压情况 |
火星 |
5.5×107km-4×108km |
约为地球上的2/5 |
岩石、高山、平原 |
只有地球大气压的1%,大气中95%为二氧化碳 |
月球 |
3.6×107km-4×108km |
约为地球上的1/6 |
环形山、高地、平原 |
没有 |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乙),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 能。
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吨。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①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减少排放kg的二氧化碳。
(ρ汽油=0.7×103kg/m3 , 结果精确到0.1)
②从获取电能的各种方式看,相对于燃煤发电,符合“减碳”理念的是发电。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电流(A) |
0.10 |
0.15 |
0.20 |
0.25 |
0.30 |
电压(V) |
1.0 |
1.5 |
2.0 |
2.5 |
3.0 |
R0的电功率(W) |
0.10 |
0.225 |
0.40 |
0.625 |
0.90 |
[制作步骤]
①做秤杆:选取一根筷子,在筷子左端选择两点依次标上“A”、“B”。
②挂秤盘:取一个小纸杯,剪去上部四分之三,系上细绳,固定在秤杆的“A"处;
③系秤纽:在秤杆的“B"处系上绳子:
④标零线:将5克的砝码系上细绳制成秤砣,挂到秤纽的右边,手提秤纽,移动秤砣,使秤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在秤砣所挂的位置标上“0”;
⑤定刻度……
[交流评价]
小科:先在秤盘上放1克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在秤砣所挂的位置标上1;然后在秤盘上放2克物体……按上述方法直到标出所有刻度。
小息:在秤盘上放20克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在秤砣所挂的位置标上20,0和20之间分为20等份。依次标上相应刻度。
[建立猜想]猜想1: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会随其接入电路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猜想2: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会随其接入电路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猜想3;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会随其接入电路电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进行实验]将5欧的定值电阻R0、"10Ω3A" 的滑动变阻器R、电压恒为15伏的电源,数字电流表和电压表、开关、若干导线按如图甲所示电路图连接。
R阻值/欧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电流/安 |
3.00 |
2.50 |
2.14 |
1.88 |
1.67 |
1.50 |
1.36 |
1.24 |
1.14 |
1.06 |
1.00 |
电压/伏 |
0.00 |
2.50 |
4.28 |
5.64 |
6.68 |
7.50 |
8.16 |
8.68 |
9.12 |
9.54 |
10.00 |
电功率/瓦 |
0.00 |
6.25 |
9.16 |
10.06 |
11.16 |
|
11.10 |
10.76 |
10.40 |
10.11 |
10.00 |
[交流评价]小科只通过,上述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可靠吗?并说明理由 。
步骤Ⅰ:按图甲制作好秤杆,提起提纽,移动秤砣(小螺母),当秤杆水平平衡时用笔将此时秤砣的悬挂点B标记为“0”刻度(单位:g/cm3)。
步骤Ⅱ:按图乙所示,将大螺母浸没在水中(大螺母必须浸没且不碰底),提起提纽,移动秤砣,当秤杆水平平衡时用笔将此时秤砣的悬挂点C标记为“1”刻度。再将BC两刻度之间分为10等份。
步骤Ⅲ:测量酒的密度。
实验2:科学研究小组用一侧弯曲的杠杆进行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移动钩码,改变钩码数量,
记录数据如表,分析表格数据发现上述结论并不成立,但发现一个新的等量关系,即:(待填)。s和l(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两个量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哪个量才是有价值的呢?研究小组的同学观察到:支点到F的作用点的距离(s1)与支点到F1的作用线的距离(l1)是相等的。研究小组的同学又进行了实验。
实验3:
实验次数 | F1/N | S1/cm | F2/N | S2/cm | L2/cm |
1 | 1.0 | 10.0 | 0.5 | 21.3 | 20.1 |
2 | 1.5 | 20.0 | 1.0 | 31.7 | 29.8 |
3 | 2.0 | 30.0 | 2.5 | 25.5 | 24.0 |
①移动钩码,使杠杆________,并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②记录F1、s1、l1和F2、s2、l2。
③改变钩码数量,移动钩码,记录杠杆处于平衡时的多组F1、s1、l1和F2、s2、l2。
④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弯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通过科学思维,得出所有杠杆的平衡条件都是:F1×l1=F2×l2。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用于解释许多杠杆应用,如用图1方式提升物体比用图2方式省力,就可用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出合理解释。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