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滤渣中可能有铜 ②向滤渣中加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③滤液中一定有Mg(NO3)2、Zn(NO3)2和Fe(NO3)2 , 可能有Cu(NO3)2
④若忽略过滤操作中溶液损失,滤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
材料一:公元前,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都是由火、空气、土和水四种元素组成的,他把元素定义为其他物体可以分解成它,而它本身不能再分割成其他物体。
材料二:17世纪,玻义耳认为元素是只能通过实验证明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物质。他把严密的定性实验方法引入科学中,认识到“混合”和“化合”的不同,把“混合”叫“机械混合”,把“化合”叫“完全混合”。
材料三:18世纪,卡文迪许用酸与金属反应得到“易燃空气”,这种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形成小露珠。拉瓦锡知道后,进行定量实验,发现“易燃空气”与“氧”化合生成水的质量?两种气体消耗的质量,从而得出水是两种气体的化合物,而不是一种元素。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则:
①往镁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并过滤,得到滤渣甲和滤液A;
②往滴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并过滤,得到沉淀乙和无色滤液B;
③将滤液A和B充分混合后,得到沉淀丙和滤液C; ④往滤液C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没有沉淀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提示:①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Ac=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碳酸钠溶液总质量/g |
25.0 |
50.0 |
75.0 |
100.0 |
125.0 |
150.0 |
175.0 |
200.0 |
气体总质量/g |
1.1 |
2.2 |
2.2 |
2.2 |
2.2 |
2.2 |
2.2 |
2.2 |
沉淀总质量/g |
0 |
0 |
2.5 |
5.0 |
m |
n |
9.0 |
9.0 |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乙),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 能。
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吨。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①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减少排放kg的二氧化碳。
(ρ汽油=0.7×103kg/m3 , 结果精确到0.1)
②从获取电能的各种方式看,相对于燃煤发电,符合“减碳”理念的是发电。
[查阅资料]脱氧剂(还原铁粉)能够吸收氧气和水蒸气。
[实验设计]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已略去夹持装置)。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通入一定量氮气;③通入该气体,点燃酒精灯。
[实验现象]步骤③实验过程中,A装置无现象,B和F装置出现白色沉淀,E装置中出现光亮的红色物质。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图甲所示的实验A和B进行探究。实验时,观察到试管A中有气泡,试管B中没有气泡,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
【迁移应用】一次课外实验的意外现象: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气泡。
请结合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完成“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问题探究。
【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镁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②Na2CO3溶液呈碱性,其溶液中除了Na+、CO32-、水分子外,还有OH-。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丙对照试验E、F和G。
往镁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Na2CO3溶液、x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E、G中有气体产生,但缓慢且少,试管F中产生气体既快又多。从对照实验设置的角度分析,实验G所加“x溶液”应该是;
【模型应用】同学们为检验天然气燃烧后的气体产物成分,应用思维模型设计了如图甲实验方案(固定装置未画出),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燃烧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方案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