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二单元 /4 /4.3 *“探界者”钟扬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4.3《“探界者”钟扬》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1-07-09 浏览次数:294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课文理解
  • 1. 简析《“探界者”钟扬》中“英雄”少年钟扬的成长经历与性格特点。
  • 2. 《“探界者”钟扬》一文中“种子达人”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用人物语言有什么作用?
  • 3. 阅读课文《“探界者”钟扬》中“科学队长”部分,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这部分的写作思路,并指出这部分表现了钟扬的哪些精神品质?
  • 4. 阅读“‘接盘’导师”文段,分析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探界者”钟扬》)
  • 5. 《“探界者”钟扬》中《生命延续》,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并任选一句引用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 6. 《“探界者”钟扬》一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植物学家的钟扬哪些方面的品质?《“探界者”钟扬》
  • 7. 《“探界者”钟扬》

    鉴赏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本文大量引用钟扬的妻子、同事、学生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 8. 读《 “探界者”钟扬 》,本文善于用事实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试加以分析。
  • 9. 钟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探界者”钟扬》
  • 10. 读《 “探界者”钟扬 》,本文在报道钟扬事迹的时候非常注重以言写人,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 11.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近年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和激励更多的人才投身现代化建设,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钟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身上有着许多人性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请根据课文《“探界者”钟扬》的相关内容,概括钟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然后以他为例,将下列语句补充完整。

    学习钟扬,就是要学习他心中有党,忠诚人民的政治信念;;学习他修身律己,甘于奉献的人格风范,以实际行动服务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 1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这是钟扬为2016年刚刚峻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参与写作的500多块图文展板之一。 B . 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垫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C . 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大名的黄冈中学。 D . 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惋拒
二、现代文阅读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 , 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说:“①      

    “那次,我和扎西次仁(钟扬在西藏的首位植物学博士——记者注)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②       , 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下划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B . 中秋节到了,我却不能回家,想想家里的父母,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C . 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D .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 (2) 在文中横线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20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钟扬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000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占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材料三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B . 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 C . 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了大量心力。 D . 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 . 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C . 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D . 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3. (3) 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