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秦统一中国 秦末农民大起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材料一 贾思勰主张“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贯穿了精耕细作求高产的思想,体现了民间谚语所说“顷不比亩善”的真谛。他还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材料三 另一个因素是科学技术的支持。其中,尤其是袁隆平试验成功的杂交水稻得到大面积推广。……湖南有个农民形象的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对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材料一 (见下图)
《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1941年10月,“扫荡”太岳根据地的日、伪军企国在沁源(今山西省长治市)建立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沁源抗日军民以主力部队、地方式装、民兵和群众相结合,组成13个游击集团,对敌人进行反围困斗争。他们在以沁源域为中心的主要道路两旁,组织20多个村镇3200多户1.6万人转移,对敌实施断粮、断水、断交通。经过较长时间的围困,迫使日、伪军不得不退出抗日根据地。
——摘自《中国共产党史·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三 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加强国家政治、法律上层建筑领城的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重大而迫切的任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任务宣告结束。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肯定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材料一 还有人口发生变化,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年龄结构改变了,在一段时间中,年轻人变得特别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因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能养活更多的人。但是到了后来,老年人慢慢增加了,人口出现老龄化。
——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由此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
1932年3月,一种烈性传染病霍乱遍及英国:1848~1849年,霍乱在英国再次兴起……
——摘编自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三 英国人查德成克通过调查,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并在1842年发表了一(份)经过3年调查写成的报告,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1855年伦敦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到1875年全部完工。在(19世纪)40年代,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到了(19世纪)60年代,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已经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随着社会总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人们的健康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材料四 20世纪末,很多国家责任的传统领域——无论是与人口政策、健康有关还是环境问题——都需要由政府间的合作解决。……2009年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更新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更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