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孟子》三章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17 浏览次数:1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
    A . 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B . 所以 动心忍性 C . 人恒过 ? 然后 能改               D .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怒诸侯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B . 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C . 立天下正位       父命 D . 入则无法家士     行乱其所为
  • 3. 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 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 . 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行仁政的君主。 D . 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
  • 4. 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 .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C .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 D . 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5. 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 . 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 . 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 . 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 6.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 .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 . 人/恒过,然后/能改 D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7. 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 非不深也 B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 所以动心忍性 D . 富贵不能
二、填空题
  • 8. 文学常识填空
    1. (1)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选自 <>,作者是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和孔子齐名 ,世称”同为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 >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 , 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
    2. (2) “四书”指 :<<>><<>><<>> 和 <孟子>
  • 9. 填空。
    1. (1) 孟子,名(朝代)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
    2. (2) 《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10. 用文中原句填空
    1. (1)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国内外一致反对&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2.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3.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4.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三、文言文阅读
  • 11. (2020·长清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岂不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B . 丈夫之        冠:帽子 C . 之命:教导、训诚 D . 威武不能屈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2. (2)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怒诸侯惧/夺杀尉 B . 与民由/公将鼓 C . 得为大丈夫乎/必有我师 D . 以顺为正/称善久之
    3.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 .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他运用反问句,还运用“诚”加重语气,说明他对这个观点是有疑问的。 C . 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来说明他们顺从主上,追求名利,不是真正的君子。 D . 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 12.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 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 B . 地利不如人 至若春景明 C . 环二攻之而不 此所谓战于朝廷 D . 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委而去之

      翻译:

    3. (3) 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4. (4) 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 , 又败之于没 , 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

  • 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 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 委而去  (到… … 地方去) B . 寡助之至,亲戚之(背叛) C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 . 天下之所顺(用、靠)
    2. (2) 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3.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⑤池非不深也

    4. (4) 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固国不山溪之险 B . 天下之所顺 C . 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 属予作文记之
    5. (5) 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6. (6) 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

      ④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7. (7)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8. (8)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 . 正确的道理 B . 统治的方法 C . “地利”与“人和” D . 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9. (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
  • 14.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 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 , 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 (1)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 独行 B . 真无马邪? C . 河伯始旋面目 D . 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 (2) 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
      A . 贫贱不能(移动) B . 见闻者无不流(眼泪) C . 此之大丈夫(称作) D . 有使使止之(不久)
    3. (3)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 . 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 .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 .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 (4) 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 (5)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 15.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于畎亩之中

      困于心,于虑

      封我矣

      而子

    2. (2) 翻译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3. (3) 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