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序号 |
物距u(厘米) |
像距v(厘米) |
像高h像(厘米) |
像距和物距的比值k(k=v/u) |
1 |
60.0 |
12.0 |
0.60 |
0.20 |
2 |
50.0 |
12.5 |
0.75 |
0.25 |
3 |
30.0 |
15.0 |
1.50 |
0.50 |
4 |
18.0 |
22.5 |
3.30 |
1.25 |
5 |
16.0 |
26.7 |
5.00 |
1.67 |
6 |
14.0 |
35.0 |
2.50 |
示例:可以用黑色纸片遮挡部分凸透镜,探究遮挡物的形状及大小对凸透镜成像的影响。
请仿照示例写出其他拓展探究方案(一个方案即可)。
实验 序号 |
物距u (厘米) |
像距v (厘米) |
像高h ′ (厘米) |
实验 序号 |
物距u (厘米) |
像距v (厘米) |
像高h ′ (厘米) |
1 |
32.0 |
14.4 |
3.6 |
4 |
19.0 |
21.1 |
8.9 |
2 |
25.0 |
16.7 |
5.3 |
5 |
15.0 |
30.0 |
16.0 |
3 |
22.0 |
18.3 |
6.7 |
6 |
12.0 |
60.0 |
40.0 |
(a)这么猜想的依据是:
(b)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
物距u(厘米) |
像距v(厘米) |
u+v(厘米) |
像与物大小比较 |
像的虚实 |
1 |
60.0 |
12.0 |
72.0 |
缩小 |
实像 |
2 |
50.0 |
12.5 |
62.5 |
缩小 |
实像 |
3 |
40.0 |
13.3 |
53.3 |
缩小 |
实像 |
4 |
30.0 |
15.0 |
45.0 |
缩小 |
实像 |
5 |
18.0 |
22.5 |
40.5 |
放大 |
实像 |
6 |
16.0 |
26.7 |
42.7 |
放大 |
实像 |
7 |
14.0 |
35.0 |
49.0 |
放大 |
实像 |
8 |
12.0 |
60.0 |
72.0 |
放大 |
实像 |
(a)根据实验序号1~4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b)根据实验序号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u < v。
表一:f=10厘米,h物=3厘米
实序号 | (厘米) | (米) | (米) | (厘米) | (米) |
1 | 60.0 | 12.0 | 0.60 | 0.017 | 0.083 |
2 | 50.0 | 125 | 0.75 | 0.020 | 0.080 |
3 | 30.0 | 15.0 | 150 | 0.033 | 0.067 |
4 | 20.0 | 20.0 | 3.00 | 0.050 | 0.050 |
5 | 17.0 | 243 | 429 | 0.059 | 0.041 |
6 | 15.0 | 30.0 | 6.00 | 0.067 | 0.033 |
7 | 13.0 | 43.3 | 999 | 0.077 | 0.023 |
8 | 12.0 | 60.0 | 15.00 | 0.083 | 0.017 |
(a)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b)判断:当u=11厘米时,v76.7厘米(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表二f=5厘米,h物=3厘米
实验序号 |
(厘米-1) | (厘米-1) |
9 |
| 0.15 |
镜片度数 |
序号 |
物距(厘米) |
像距(厘米) |
成像大小 |
250度 |
1 |
60 |
120 |
放大 |
2 |
80 |
80 |
等大 |
|
3 |
100 |
67 |
缩小 |
|
200度 |
4 |
80 |
133 |
放大 |
5 |
100 |
100 |
等大 |
|
6 |
150 |
75 |
缩小 |
|
100度 |
7 |
_________ |
_________ |
等大 |
表一:焦距 10厘米
实验序号 |
u(厘米) |
v(厘米) |
L像(厘米) |
v和u的比值 |
1 |
12.0 |
60.0 |
25.0 |
5.0 |
2 |
15.0 |
30.0 |
10.0 |
2.0 |
3 |
18.0 |
22.5 |
6.3 |
1.3 |
4 |
20.0 |
20.0 |
5.0 |
1.0 |
5 |
30.0 |
15.0 |
2.5 |
0.5 |
6 |
35.0 |
14.0 |
2.0 |
0.4 |
7 |
40.0 |
13.3 |
1.6 |
0.3 |
表二:焦距 15厘米
实验序号 |
u(厘米) |
v(厘米) |
L像(厘米) |
v和u的比值 |
8 |
20.0 |
60.0 |
15.0 |
3.0 |
9 |
25.0 |
37.5 |
7.5 |
1.5 |
10 |
27.0 |
33.8 |
6.5 |
1.3 |
11 |
30.0 |
30.0 |
5.0 |
1.0 |
12 |
35.0 |
26.3 |
3.9 |
0.8 |
13 |
40.0 |
24.0 |
3.0 |
0.6 |
14 |
45.0 |
22.5 |
2.5 |
0.5 |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8与10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等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
(c)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5与6与7或12与13与14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
实验序号 | 物距 (厘米) | 像高 (厘米) | 像距与物距之比(厘米) | 像距与物距之比( ) | 物距与像距之和( )(厘米)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5 |
|
|
|
|
|
6 |
|
|
|
|
|
①根据实验需要1-6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 随物距 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②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像高 像与 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③该小组同学继续利用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a)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变化量 与相距变化量 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b)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 变化时, 、 的变化情况,可得出得初步结论是:.
实验序号 |
物距u(厘米) |
像距v(厘米) |
像高h(厘米) |
1 |
40.0 |
13.3 |
1.0 |
2 |
30.0 |
15.0 |
1.5 |
3 |
25.0 |
16.6 |
2.0 |
4 |
16.6 |
25.0 |
4.5 |
5 |
15.0 |
30.0 |
6.0 |
6 |
13.3 |
40.0 |
9.0 |
①同一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
②同一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
焦距f=10cm 物高H=3.00厘米
序号 |
物距 |
像距 |
像高 |
1 |
50 |
12.5 |
0.75 |
2 |
35 |
14.0 |
1.20 |
3 |
30 |
15.0 |
1.50 |
4 |
20 |
20.0 |
3.00 |
5 |
18 |
22.5 |
3.75 |
6 |
15 |
30. |
6.00 |
7 |
12 |
60.0 |
______ |
表一
序号 |
物距u(厘米) |
像距v(厘米) |
像高h'(厘米) |
1 |
32.0 |
14.4 |
3.6 |
2 |
25.0 |
16.7 |
5.3 |
3 |
22.0 |
18.3 |
6.7 |
表二
序号 |
物距u(厘米) |
像距v(厘米) |
像高h'(厘米) |
4 |
19.0 |
21.1 |
8.9 |
5 |
15.0 |
30.0 |
16.0 |
6 |
12.0 |
60.0 |
40.0 |
表:f=8厘米,h物=5厘米 |
||||
序号 |
物距u(厘米) |
像距v(厘米) |
像高h像(厘米) |
物距与像距的比值k |
1 |
28.0 |
11.2 |
2.0 |
2.5 |
2 |
24.0 |
12.0 |
2.5 |
2.0 |
3 |
18.0 |
14.4 |
4.0 |
1.25 |
4 |
13.0 |
20.8 |
8.0 |
0.625 |
5 |
12.0 |
24.0 |
10.0 |
0.50 |
6 |
10.0 |
40.0 |
20.0 |
0.25 |
①根据实验序号的数据及相关条件,比较关系,可直接判断:同一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②根据实验序号1~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比较像距v、像高h像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③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中物距与像距的比值k和像高h像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表一:
实验 序号 |
物距u(厘米) |
像距v(厘米) |
像高h′(厘米) |
1 |
32.0 |
14.4 |
3.6 |
2 |
25.0 |
16.7 |
5.3 |
3 |
22.0 |
18.3 |
6.7 |
表二:
实验序号 |
物距u(厘米) |
像距v(厘米) |
像高h′(厘米) |
4 |
19.0 |
21.1 |
8.9 |
5 |
15.0 |
30.0 |
16.0 |
6 |
12.0 |
60.0 |
40.0 |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③小红同学计算了表一中物距与像距之和,由此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越小,成的像越大。
小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判断小红的结论是的(选填“正确”、“错误”)。
④小华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物距与像距之和,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