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或结论 |
A | 除去铁粉中的三氧化二铁 | 取样,加入足量盐酸,过滤 |
B |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 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 |
C | 鉴别碳粉、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 取样后,分别加入稀盐酸 |
D | 鉴别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 | 取少量溶液于管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溶液中一定有SO |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步骤(1):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后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
步骤(2):取少量步骤(1)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步骤(3):取该白色粉末10.6g,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4.4g二氧化碳。
结合以上探究过程,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①D中的x,C粒子的符号为。
②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填序号)。
③A和B两种粒子的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硒属于非金属元素
b.一个硒原子中有34个质子
c.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8
d.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a.若滤渣只含一种金属,则滤液中的溶质有三种
b.若滤液中含有两种金属离子,则滤渣中的固体有两种
c.若最终得到的滤渣质量仍为mg,则滤液中溶质最多有两种
d.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的溶质最多有两种
物质/溶解度/g/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NaCl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37.8 |
38.4 |
KNO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169 |
①由表格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显著的物质是(选填“NaCl”或“KNO3”)。
②上述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填A-F序号)。
③B、C、E、F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
a. 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50g
b.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只有z是饱和溶液
c.点z向点w移动的一种方法是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
d.将m点表示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再加入20g溶质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现象作出判断,回答下列问题:
某实验小组用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步骤如下:①计算;②量取;③混匀;④装瓶贴标签。回答下列问题:
计算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mL(结果取整数);
a.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
b.向烧杯内加入液体时有液体溅出
c.混匀过程中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
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操作②的名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