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案 | 使用的试剂 | 现象及结论 |
A | 酚酞试剂 | 如果溶液不变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B | 硫酸铜 | 如果没有沉淀,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C | 硝酸银溶液 | 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D | 氧化铁粉末 | 如果溶液变黄,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
丙-戊反应能产生一种气体。且该气体还能与丁反应生成沉淀。则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
A | 铁 | 硝酸银 | 碳酸钙 | 氢氧化钡 | 稀盐酸 |
B | 硝酸银 | 铁 | 稀盐酸 | 氢氧化钡 | 碳酸钙 |
C | 硝酸银 | 铁 | 碳酸钙 | 氢氧化钡 | 稀盐酸 |
D | 铁 | 氢氧化钡 | 碳酸钙 | 硝酸银 | 稀盐酸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
A | 铁 | 硝酸银 | 碳酸钙 | 氢氧化钡 | 稀盐酸 |
B | 硝酸银 | 铁 | 稀盐酸 | 氢氧化钡 | 碳酸钙 |
C | 硝酸银 | 铁 | 碳酸钙 | 氢氧化钡 | 稀盐酸 |
D | 铁 | 氢氧化钡 | 碳酸钙 | 硝酸银 | 稀盐酸 |
① 金属表面除锈 ② 制造药物氯化锌 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
A.烧碱溶液 B.纯碱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食盐溶液
【实验探究一】在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并玻璃棒搅拌,观察到溶液的温度升高,由此现象推断两者能发生反应的结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小毛同学发现此结论不够严谨,设计了下列3个对比实验: ①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5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得3个实验中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在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溶液颜色由红色刚好变为无色时,可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取一定量反应后的无色溶液加热蒸发,在蒸发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溶液由无色又变成红色。同学们认为反应后无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酚酞、NaCl外,还存在少量NaOH。 查阅资料:酚酞在p<8.2的溶液中呈无色,在8.2pH<14的溶液中呈红色。 原因分析:。
[实验操作]取一块碳酸钙于试管中,往试管中加入5亳升稀盐酸。
[实验现象]①开始时石灰石表面有大量气泡;②反应停止后,试管底部有块状固体残留、固体表面无气泡;③试管内溶液呈无色。
①[初步分析]反应停止后,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判断,得出了石灰石没有反应完的结论。支持该同学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填上述实验现象的序号);
②[小组讨论]大家讨论后认为,要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可以从液体和固体两条途径进行
探究:一是探究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二是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
③[继续探究]对原残留液体是否还有盐酸的探究,有同学取原残留液体,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根据这一现象,得出了原残留液体中存在盐酸的结论。但小金认为根据这一现象是不能得出原残留液中存在盐酸的结论,小金的理由是。
④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小科取原残留块状固体用水洗净后加入稀盐酸,出现了的现象,于是得出残留块状固体中还存在碳酸钙;
⑤[实验结论]在原反应结束时,稀盐酸与碳酸钙没有恰好完全反应,固体中还有碳酸钙残留。
【查阅资料】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实验过程】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1 |
将食品干燥剂缓慢地加入到适量的清水中,搅拌后静置 |
放出大量的热 |
2 |
取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先加入牵牛花汁液, |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
【评价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