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名称 |
花生仁 |
黄豆 |
大米 |
质量(克) |
20 |
20 |
20 |
水(毫升) |
50 |
① |
50 |
温度上升(℃) |
2.2 |
1.4 |
1.3 |
不同储存温度、光照下的龙葵素含量
光照 温度 |
8℃ |
15℃ |
25℃ |
有光 |
0.9556% |
3.923% |
12.520% |
无光 |
0 |
0 |
4.665% |
组别 |
第一组实验 |
第二组实验 |
||
蝗虫 |
散居型蝗虫 |
? |
群居型蝗虫 |
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
蝗虫数量 |
50只 |
50只 |
50只 |
50只 |
饥饿处理的大山雀 |
10只 |
10只 |
①本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填物质名称)的有无。
②第一组实验中“?”处选取的是(填字母)蝗虫。
a.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 b.去除苯乙腈的散居型
c.涂抹苯乙腈的群居型 d.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
③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很久以前,人类已经开始用葡萄发酵来生产葡萄酒,酵母菌是葡萄酒酿制过程中的关键微生物。酵母菌分布于整个自然界,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单细胞生物。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可以观察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
1856年,路易斯•巴斯德发现了酿酒的葡萄汁中有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条件下,酵母菌可以同人体细胞一样,将糖类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而在缺乏氧气时,通过将糖类转化成为二氧化碳和乙醇(即酒精)来获取能量。巴斯德将酵母菌归类为兼性厌氧微生物。
酵母菌的全套基因装载在16条染色体上。2018年我国科学家覃重军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以酵母菌为材料,将16条染色体拼接成了一条巨大染色体。首次人工创建了“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细胞”,这是合成生物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16合1的染色体只去除掉少数基因,却显著改变了染色体的三维结构。
此前有学者认为,染色体的三维结构变化会很大地影响生物体发挥功能。为了研究人工拼接染色体对生物的影响,研究团队将含16条染色体的酵母菌和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细胞单独培养,发现两者性状类似,在生长上仅出现较小差异。他们又把酵母菌和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细胞混合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培养之后发现,酵母菌数量越来越多,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细胞越来越少。
酵母菌三分之一基因与人类同源,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细胞的诞生,为众多研究课题提供重要模型。比如人的过早衰老、基因突变、肿瘤形成等很多与染色体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先用人造单染色体酵母细胞为材料进行研究,然后在高等生物上测试。
a.抗衰老 b.肿瘤治疗 c.骨折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