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亳州第二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1-08-21 浏览次数:15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 1. (2024高二下·什邡月考) 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 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 . 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 . 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 . 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 2. (2023高一上·金华期中) 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 . 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 . 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 . 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 . 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 3. (2024高二下·台州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 . “齐物”;“逍遥” B . “天行有常”;“仁政” C .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 . “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4. (2021高二下·亳州期末)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 . 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 . 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 . 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 . 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 5. (2021高一上·射洪期中) 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 郡县制 B . 察举制 C . 铜镜制造于西汉 D . 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 6. (2024高一下·海淀期末)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 .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 . 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 . 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 . 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 7. 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 . 皇权旁落 B . 相权转移 C . 地方权力削弱 D . 行政效率降低
  • 8.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 . 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 . 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 . 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 . 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 9. (2021高二下·亳州期末) 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更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 . 地方势力膨胀 B .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 中央财政紧张 D .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 10. (2021高一上·牡丹江期中) 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
    A . 小篆 B . 隶书 C . 楷书 D . 草书
  • 11. (2022高二下·华宁开学考) 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 . ③②①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④②③①
  • 12. (2024高二下·潮阳月考) 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 .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 . 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 . 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 . 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 13. (2024高二下·红桥期末)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
    A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 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 .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 .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 14. (2024高二上·辛集期末)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 . 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 .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 . 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 15.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期中)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 . 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 . 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 . 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 . 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 16. (2021高二下·亳州期末) 《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
    A . 主张恢复宰相制 B . 倡导无为而治 C . 倾向于废除君主 D . 反对王位世袭
  • 17. (2021高二下·亳州期末) 清初思想巨人王夫之在”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他强调(   )
    A . “心外无理” B . “宇宙便是吾心” C .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 “天地之化日新”
  • 18. (2021高二下·亳州期末) 我国古代一部著作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书末附有《活字印书法》,系统记录木活字印刷的新成就。后人盛赞此书:“文章尔雅,绘画亦皆工致。”此书作者是(      )
    A . 王祯 B . 沈括 C . 毕昇 D . 贾思勰
  • 19. (2020高二上·吉林期中) 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外国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      )

    ①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    ②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

    ③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    ④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20. (2024高一下·潮南月考)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 .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 . 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 . 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 21. (2021高二下·亳州期末) 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
    A . 首倡经世之学 B . 推崇民主革命 C . 主张“师夷长技” D . 关注世界史地
  • 22.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月考) 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 . 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 . 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 . 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 .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 23. (2022高二下·玉环月考) 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
    A . 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 . 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 . 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 . 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 24. (2024高三上·辛集期末) 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A . 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 . 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 . 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 . 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 25. (2023高二下·商丘期中) 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 . 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 . 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 . 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 .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
  • 26. (2021高二下·亳州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和影响。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 27. (2021高二下·亳州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 (3) 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 28. (2024高三下·路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