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的质量/g | 1.4 | 7 | 31.6 | 0 |
反应后的质量/g | 待测 | 26.7 | 0 | 3.2 |
①10克铁和10克氧化铁
②10克铜和10克氧化铜
③5.6克铁和6.5克锌
④6.5克锌和6.3克氧化锌
资料:氢氧化铝是一种白色沉淀,可与氢氧化钠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氢氧化镁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A样品的质量 B装置C的增重
C样品的质量和装置C的增重 D样品分解后残余物的质量
猜想1:只有CO;
猜想2:只有CH4;
猜想3:既有CO又有CH4
①实验时,先往装置中通一段时间的N2 , 再通入气体X后加热,实验中有下列变化:
变化1:A中玻璃管内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变化2:B瓶增重;
变化3:C中出现浑浊。
根据变化(填“1”、“2”或“3”),可知猜想1不成立:
②根据上述变化仍无法确定气体x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还测定B瓶增重的质量为b,C瓶增重的质量为c,(不考虑c中水分的蒸发)该小组通过计算得出该结论气体X的成分是CO、CH4的混合物,请用b、c进行计算并列式。
①c中用Ba(OH)2溶液而不用Ca(OH)2溶液的原因是;
②从环保的角度,该装置还应进行的改进是。
【实验方案】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上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分析】
实验一: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分别将两种待检药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并用天平测得干燥管及管内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其质量差如表所示。
实验二: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分别将两种待检药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并用量筒测出排出水的体积,其体积值如表所示。
待检药品 |
干燥管及管内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 |
1克A |
m1 |
1克B |
m2 |
待检药品 |
排出水的体积 |
1克A |
V1 |
1克B |
V2 |
已知:①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且能完全吸收相关物质;
②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
③加热条件下,纯碱稳定不分解,小苏打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过程如下:
Ⅰ.称量样品和已装入相关药品的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m1、m2;
Ⅱ.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B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玻璃管加热;
Ⅲ.待玻璃管中样品完全反应,打开弹簧夹通空气,再熄灭酒精灯,直到玻璃管冷却;
Ⅳ.再次称量装置C、D的质量,分别为m3、m4。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气体X与氧化铜反应处生成铜外还可能生成氧化亚铜(Cu2O);
②铜和氧化亚铜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
③Cu2O + H2SO4=CuSO 4+ Cu +H2O。
小乐为了探究反应所得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步骤一 |
取20g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 |
|
红色固体可能是氧化亚铜也可能是铜和氧化亚铜 |
步骤二 |
将步骤一反应所得的混合物经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剩余红色固体质量 |
剩余红色固体质量为12g |
20g红色固体中,铜和氧化亚铜的质量比为。 |
实验步骤:
①打开弹簧夹a,先对装置A/B/C(已接入)通入空气一会
②关闭弹簧夹a,接上装置D和E,此时D装置的总质量为m1;
③打开弹簧夹c,把硫酸滴入样品中,直到B中不再有气泡冒出后,再次测量D装置的总质量为m2
实验组别 |
一 |
二 |
三 |
稀盐酸质量(g) |
100. 0 |
100. 0 |
100. 0 |
混合物质量(g) |
3.0 |
6.0 |
9.0 |
所得溶液质量(g) |
101. 9 |
103. 8 |
105. 0 |
剩余固体质量(g) |
0 |
0 |
a |
求混合物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1位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