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遮光部位 |
未遮光部位 |
A |
不变蓝 |
不变蓝 |
B |
不变蓝 |
变蓝 |
C |
变蓝 |
不变蓝 |
D |
变蓝 |
变蓝 |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20 | m | 20 | 20 |
反应后质量/g | 2 | 待测 | 32 | 26 |
在上述反应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铟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试管编号 |
加入物质 |
处理方法 |
检验方法 |
现象 |
1 |
2mL唾液+淀粉糊 |
37℃ 10min |
碘液 |
|
2 |
2mL清水+淀粉糊 |
37℃ 10min |
碘液 |
|
3 |
淀粉糊 |
0℃ 10min |
碘液 |
|
4 |
2mL唾液+淀粉糊 |
37℃ 10min |
碘液 |
请计算:
序号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剩余固体质量/g |
第1次 |
20 |
11 |
第⒉次 |
20 |
6 |
第3次 |
20 |
2.8 |
第4次 |
20 |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