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时间 |
名称 |
重量 |
币面文字 |
是否垄断发行 |
自秦延续 |
秦半两 |
半两 |
半两 |
否 |
文帝五年(前175年) |
四铢钱 |
四铢 |
半两 |
否 |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
三铢钱 |
三铢 |
三铢 |
不准私铸 |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
郡国五铢 |
五铢 |
五铢 |
由郡国垄断 |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
赤侧五铢 |
五铢 |
五铢(带红色镶边) |
由中央垄断 |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清 |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
据材料可知( )
材料一
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
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材料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祗等人建议,利用攻破黄巾起义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这样,“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曹操还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这样,自耕农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曹操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摘编自《曹操的农业思想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