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具有动力倾向的核心要素,它与社会心态的其他要素一起,以情感能量推动着社会的运行。恰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情绪既可以导致顺从和维护社会秩序,又具有颠覆现有权力结构的潜力。当媒介技术的发展使社会成员的传播欲望和传播冲动得以充分释放,传播权力得到最大化实现之后,与事件传播、意见传播相伴而生的情绪传播成了信息传播中一道新的景观。
在对情绪传播的研究中,有一个特征引起了许多人注意,即负面情绪更容易激发受众的情绪参与。通俗地说,就是负面情绪会比正面情绪跑得更快更远,其传染性更强。有研究者曾经利用20万新浪用户的约7000万条微博数据进行情绪分析,结果表明愤怒是网络上相关性最强和最容易传播的情绪。这充分表明,通过大规模的网络话语勾连以及在网络虚拟空间完成的情感互动仪式等,更容易实现的常常不是我们需要的正面情绪传扬,而是负面情绪的扩散,它更容易将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的负面情绪通过所谓的“同情认同”而被一群人认定为“我们的情绪”。
传播学者陈龙曾经对网民们在网上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借题发挥作过剖析。所谓借题发挥,就是借某一现象或者某一事件发生的契机,刻意放大,添油加醋,穿凿附会,看上去是在讲述“真相”,实质是在提供意见,引导舆论。而这种借题发挥的,多半是社会负面情绪,“试图导出某个批判性结果”。所以我们看到了,在当下的网络情绪传播中,消极的、不良的情绪份额要多于大于积极的、良性的情绪传播。许多不良情绪一经某件事情引发,很快可以通过“被夸大的修辞”的“造势”和“溢散”,在网上呈燎原之势,引发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使隐藏着的种种不良情绪由“暗火”变成“明火”,从而破坏社会公识,激化某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当情绪成为一种强大的气场而压倒性地占据主流时,“讲理会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大家熟知的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勒庞认为,大众情绪会受到“群体情绪统一律”支配。当许多的个人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通过彼此情绪的相互感染,会使个人不由自主地丧失理性思考能力,其行为方式和平时独处的时候大相径庭,头脑变得简单化,人们会非常容易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息,并且盲目地模仿群体中的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尽管勒庞的这一理论招致大量的批评,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勒庞对集体行为中情绪非理性行为因素的强调以及对群体抑制个人理性反思能力的观察,应该说是具有某些启发意义的。我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到特定情况下放弃独立思考、喜欢随大流的从众心理、“羊群效应”的客观存在。这无疑是导致负面情绪传播更快、影响更大的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摘自张小平 蔡惠福《网络情绪传播的特征、影响及应对策略》)
材料二:
网络情绪作为认知体验的反映,具有“信号功能”。即网络情绪的产生和弥散,通过“质”和“量”两方面体现出来。所谓“质”,即“效价”,也就是不同类型情绪的分布情况;所谓“量”,则是指围绕某一事件、议题的情绪积聚到了一定程度,引发网络空间集中讨论所生发的社会情绪总和。情绪的信号功能提示我们,如果我们对社会情绪足够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疏导公众情绪,将有助于平息公众的情绪波动。比如2014年,江苏昆山某金属制品公司的车间发生了爆炸。这起安全事故随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除了对事故原因、救援情况的关切外,事故现场周边居民一度对爆炸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表示担忧。针对附近居民在网上流露出的忧虑情绪,江苏省环保厅及时对爆炸地区周边的空气和水源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测,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主动发声“这次事故对环境方面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公开、透明、及时的发声有效消除了周边居民的忧虑情绪,避免了舆情的进一步恶化升级。由这个事件可以看出,透过社会情绪可以洞见公众的社会心态。在媒介渠道日益多元、社会思想日益多样的今天,网民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情绪,舆情管理部门则可以利用舆情监测软件对情绪的效价和强度进行判断,数字技术在评估和预测网民情绪上的优势为网络情绪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情绪具有可塑性。社会情绪的产生源于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外源性刺激因素和个人本身的内源性因素。因此,干预引发情绪的社会因素或者调节形成情绪的个人心理问题都可以调控社会情绪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社会情绪的可塑性意味着对这些情绪足够重视并引导得当,可以使之转化为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举国悲恸、全民共哀。灾区人民的不幸遭遇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深深同情,同时也使全国人民产生了对血肉相连的同胞们的手足之情。在爱国之情、爱民之情的驱动下,有的在网上传递各种募捐信息,为抗震救灾筹款筹物。也有网民自发在网上献花点蜡为遇难者祈福,弘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升华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社会美德。这些正面的情绪经过适当的引导和提炼,进一步形成了更深刻更持久的爱国情感。
(摘自马超 曾君《网络情绪的多元协同治理》)
获虎之夜(节选)
田汉
(隐约闻外面人声嘈杂,猎犬吠声。)
祖 母 你听,你爹爹跟屠大爷他们抬虎来了。你出阁的时候又要添一样好陪奁了。你也可以早些到陈家里去享福去了。你还不到大门口去看看去。
莲 姑 不,我不要去看。我怕这个老虎。
祖 母 你又不是才看见过老虎的。怕它做什么?以前捉了活的还不怕,此刻是打死了抬回来的,更不必怕了。
莲 姑 我怎么不怕它?它是催我的命的。
(人声、狗声愈近。众声嘈杂中闻甲长之声:“抬进去,抬进去。”)
祖 母 你听,虎已经抬到门口来了。快去看看去。
莲 姑 不,我不要看。老虎进来,我就要出门子了。
(人声,脚步声,猎犬吠声,已闹成一片了。)
屠 大 (在内)顾三爷,你把大门推开些,推开些。
李东阳 (在内)你把脚好生抱着,抬进去。
祖 母 莲儿,虎抬进来了。快去看看。
莲 姑 不。我不要看。
(人声、足步声愈近。)
魏福生 (在内)抬到堂屋里去。
李东阳 (在内)不,抬到火房里去。
祖 母 你快去开门,虎要抬到火房里来了。
魏福生 (在内)何必抬到火房里去?
李东阳 (在内)天气冷,抬到火房里去吧。快去安置一下。
(火房门开了,在莲姑和她祖母的错愕中间,魏福生和屠大早半抬半抱的抬进一只“大虎”——一个十七八岁的褴褛少年。腿上打得鲜血淋漓,此时昏过去了。)
祖 母 怎么哪,打了人?
魏福生 有什么说的,倒楣嘛!
(魏黄氏急登场。)
魏黄氏 打了人?打了谁呀?
魏福生 还有谁!还不是那个晦气。
(魏黄氏与莲姑的眼光都转到那褴褛少年脸上。)
魏福生 他晕过去了。快烧碗开水灌一下。(忽注意到莲姑)莲儿快进去,不要呆在这里。
莲 姑 (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面色灰败的少年,拭目,挨近一看)嗳呀,这不是黄大哥?黄大哥呀!(哭)
魏黄氏 当真是那孩子,怎么瘦到这样了。咳,真是想不到。(起身,烧水去)
魏福生 不识羞的东西,他是你什么黄大哥?还不给我滚进去!
祖 母 (起视)当真是那孩子吗?
魏福生 不是那个颠子,这个时候谁还跑到岭上去送死?背时人就碰上这样的背时东西。
…………
(魏福生急上。)
魏福生 (见莲姑)莲儿还不进去。进去!
黄大傻 姑爹,以后我再也不要你老人家操心了。今晚上是最末一次。真没想到今晚上又能到你老人家府上来的,更没有想到会真像受了重伤的野兽一样,倒在我小时睡过的这张竹床上。我只想能在后山上隐隐约约地看得见这屋子里的灯光就够了。
魏福生 你为什么今晚要来看我们家的灯光?
黄大傻 不止今晚啊,姑爹。自从在庙里戏台下面安身以来,我每晚都是这样的。哪怕是刮风下雨的晚上都没有间断过。我只要一望见这家里的灯光,我就像见了亲人一样,把苦楚都忘记了。
祖 母 咳!没有爹娘的孩子真是可怜啊。
魏福生 你既然这样想到我家来,何不好好对我说呢?
黄大傻 姑爹,我晓得我就是好好地求你老人家,你老人家也不会要我到你家里来的。我是挨过你老人家的打骂的呀!
魏福生 我打你骂你,都是愿你学好。谁叫你那样不听话呢?我要你学木匠,你不去;要你学裁缝,你也不去;你偏要在这近边讨饭,我怎么不恨呢?
黄大傻 是的。我宁愿在这近边讨饭,我宁愿一个人睡在戏台底下,我不愿离开这个地方。哪怕你老人家通知团上要把我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驱逐出境,我也不愿离开这个地方。
魏福生 我是怕你不务正业,才要驱逐你的呀。假如你是学好的,我何至如此?
黄大傻 嗨!穷孩子总是要被人家驱逐的。我讲好了替上屋张家看牛,你老人家硬叫张大公辞退了我。哪里是怕我不务正业,无非害怕我接近莲姑娘罢了。
魏福生 你们听!我早知道他是装疯卖傻的。
黄大傻 姑爹,我实在是个傻子,我明晓得没有爱莲姑娘的份儿,我偏舍不得她,我怎么不是个傻子呢?我跟莲姑娘从小就在一块儿。那时我家里还好,你老人家还带玩带笑地说过,将来这两个孩子倒是好一对。后来我爹不幸去世,家里亏空不少,你老人家已经冷了一大半。及至我妈妈也死了,家里又遭了火烛,几亩地卖光,还不够还债的。我那时候早已晓得莲姑娘不是我的了。上屋里陈八先生可怜我,叫我同他到城里去学生意。我想这或者可以帮助我忘记莲姑娘,可是我同他走到离城不远的湖迹渡,我还是一个人折回来了。我不能忘记莲姑娘,我不能离开莲姑娘所住的地方。多亏仙姑庙的王道人可怜我,许我在庙里的戏台下面安身,我时常帮他做些杂事,碰上我讨不到饭的时候,他也把些吃剩的斋饭给我吃,我就是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日子。
莲 姑 (哭)啊,大哥!(抚着黄大傻的手)大哥,你好好睡。我今晚招呼你。
魏福生 (暴怒地)不能!莲儿,快进去,这里有我招呼,不要你管。你已经是陈家里的人,你怎么好看护他?陈家听见了成什么话!(见莲姑还握着黄大傻的手)你还不放手,替我滚起进去!你想要招打?
莲 姑 你老人家打死我,我也不放手。黄大哥,可怜的黄大哥,我是再也不离开你的了。死,活,我都不离开你!
魏福生 我偏要你离开他。偏不许你们在一块……你这不孝的东西!(猛力想扯开他们的手,但他们抓死不放。暴怒如雷,猛力扯开他们的手,拖着莲姑往房里走)你这畜生,不要脸的畜生,不打你如何晓得厉害!(拖进房里)
(1924年1月)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吏部尚书 , 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①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伍员庙①
瞿佑(明)
一过丛祠泪满襟,英雄自古少知音。
江边敌国方尝胆,台上佳人正捧心。
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吴谁识恨尤深。
素车白马终何益② , 不及陶朱像铸金③。
【注释】①伍员,即伍子胥,名员。曾助吴王破楚都,败越国,后因吴王听信谗言而被赐死。②素车白马,传说伍员被杀害后,魂魄乘素车白马,随钱塘江潮来去。③陶朱,即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①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②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③在这个意义上 , 经典属于每一个人。作为普通人,④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红楼梦》,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证明了优秀的心智品质。不过,虽然经典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神话》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