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丹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1-10-18 浏览次数:59 类型:期末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二〇二〇年八月九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zheng)人(bing)啦!

    ②这份文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最后一行采用的特殊的修辞方式。而澎湃新闻在结语处采用了同样的手法:看了这么硬(tu)核(we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③这是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修辞方式,括号内外的几个字或拼音连起来,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单词或短语。它们放入句中都可以念得顺,但意思相异。例如:为了做(an)好(shi)科(bi)研(ye),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④有人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注音心声体”。“注音”指的就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声音。大部分情况下,括号外的表述都更加“官方”、正式,但括号内所要表达的,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所谓“招人”,其实是“征兵”;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说其“土味”;说的是“做好科研”,真正想的却是怎样“按时毕业”。它可以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放在括号里的“半遮半闭”的文本。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故意将破解其秘密的线索展示给读者,逗引读者去揭开更深层的真相。隐藏与指点——它同时召唤出两个相反的行动。

    ⑤从修辞的角度看,“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而弥彰:“盖”只是手段,其最终目标还是“彰”。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成了“不”盖而弥彰。

    ⑥单从修辞看,“注音心声体”主要是为了造成一种幽默效果。它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和俏皮的感觉。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也许你会体悟到其深层的特质。从某种意义上看,“注音心声体”和“狂欢节”不无相似: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而且,它们都是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但这两者在精神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狂欢节”不同,“注音心声体”所要凸显的是一种清醒,而非沉醉的狂迷,它是个体的或个体之间的交流,而非群体性的耽溺。

    ⑦相对于“狂欢节”那种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是,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说它在调侃、揶揄。在这种意义上,“注音心声体”的使用者绝不会成为“革命家”,但这也并不表明他就是顺服的、怯懦的。相反,“注音心声体”使一个人实现了与现实沟通的多维可能性:他揭露现实,也能部分地维持与现实的“共谋”,但他同时也在探索松动现实的可能性。它虽然明白自己无法颠覆括号外的世界,却也固执地维续着括号内的空间,进而逼近一种改善的可能。

    ⑧与巴赫金“狂欢节”精神不同的另一方面是,“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温柔敦厚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②“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与这种发言环境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里既是各种语言现象的催生地和实验室,又较实体性的人际社会更为宽松和自由。网络为发言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给了他们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其政治潜能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注音心声体”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民间”专属的修辞手段,也得到官方的采纳——好比是国王也可以在“狂欢节”中“与民同乐”一样。

    ⑩同一种修辞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社会力量的青睐和使用,自然表明了语言首先还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价值中立性。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是从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也难免会受到其使用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自有其无法摆脱的伦理向度。这既体现为人们说了什么,也体现为他们怎样说。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和运用方式,内嵌着人们观察世界和人生的不同视角。因此,哪怕只是对现象的单纯“描写”,也不可避免地会关联到某种特定的价值导向,说到“注音心声体”,这至少意味着,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

    (选自《读书》2021年第1期,王东杰《括号内的声音:一种网络汉语修辞的潜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注音心声体”是在括号内用加注与汉字不同的拼音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真实意图的体式。 B . “注音”是形式特征;“心声”是内容,指作者的真正意图,从而逗引读者揭开事实真相。 C . “不”盖而弥彰,是指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D .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注音心声体”亦体现了人们观察世界与人生的不同视角。
    2. (2) 下列选项中,对“注音心声体”的“潜能”,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修辞润色,其表意更温和,在半遮半闭中揭示真相而不令人反感。 B . 插科打诨,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使个体之间的交流得以轻松进行。 C . 清醒地点破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太合理之处,委婉地引起修正的注意。 D . 社会共识的存在,为“注音心声体”释放其政治潜能提供了保障。
    3. (3) 下列选项中,作为例子来佐证第⑩段画线句的观点,最合适的一则是(   )
      A . 才(hao)华(wu)横(jie)溢(cao)的你们帮着想个别致的名字吧! B . 当遇到老人摔倒时,我们要走(yong)为(yu)上(fu)策(qi)。 C . 在菜场,他常会友(wei)好(suo)地对卖菜大妈笑笑,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新鲜的蔬菜。 D . 每次回父母家吃饭时,他总是说:“岳母大人手(chi)艺(bu)真(xia)好(le)。”
    4. (4) 在与“狂欢节”的对比中,突出了“注音心声体”哪些不同的特质,请简析。
    5. (5)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注音心声体”的?请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受戒(节选)

    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庵里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五个和尚。

    一个老和尚,六十几了,是舅舅的师叔,法名普照,但是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是个很枯寂的人,一天关在房里。也看不见他念佛,只是那么一声不响地坐着。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下面就是师兄弟三个,仁字排行:仁山、仁海、仁渡。庵里庵外,有的称他们为大师父、二师父;有的称之为山师父、海师父。只有仁渡,没有叫他“渡师父”的,因为听起来不像话,大都直呼之为仁渡。他也只配如此,因为他还年轻,才二十多岁。

    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帐桌,桌子上放的是帐簿和算盘。帐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帐,一本是租帐,一本是债帐。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

    仁山所说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自己其实一条也不具备。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他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袒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下面是光脚趿拉着一对僧鞋,——新鞋他也是趿拉着。他一天就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呣——呣——”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仁山、仁渡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三师父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帐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他眼珠子转两转,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二三十张牌落地,上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谁家约他打牌,就说“想送两个钱给你”。他不但经忏俱通(小庙的和尚能够拜忏的不多),而且身怀绝技,会“飞铙”。七月间有些地方做盂兰会,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袈裟,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全部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住不是平平常常地接住,有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也许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他们经常打牌。这是个打牌的好地方。把大殿上吃饭的方桌往门口一搭,斜放着,就是牌桌。桌子一放好,仁山就从他的方丈里把筹码拿出来,哗啦一声倒在桌上。斗纸牌的时候多,搓麻将的时候少。牌客除了师兄弟三人,常来的是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

    偷鸡的有一件家什——铜蜻蜓。看准了一只老母鸡,把铜蜻蜓一丢,鸡婆子上去就是一口。这一啄,铜蜻蜓的硬簧绷开,鸡嘴撑住了,叫不出来了。正在这鸡十分纳闷的时候,上去一把薅住。

    明子曾经跟这位正经人要过铜蜻蜓看看。他拿到小英子家门前试了一试,果然!小英的娘知道了,骂明子:

    “要死了!儿子!你怎么到我家来玩铜蜻蜓了!”

    小英子跑过来:

    “给我!给我!”

    她也试了试,真灵,一个黑母鸡一下子就把嘴撑住,傻了眼了!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荐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明子和小英子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嘚——”

    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

    “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

    “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

    “一十三省数第一!”

    挖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注)①明子:明海在家叫小明子。

    文本二

    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而风俗主要保存在民间社会。汪曾祺的小说中的写景,主要就是对风俗的描写。

    《受戒》中描写荸荠庵的布局、小英子家的布局、善因寺,以及这些环境中的种种人物行状生活的描写等等,这并非是与小说主线无关的闲笔,而是相当有关的,关乎情节,关乎环境,也关乎人物。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品开篇,语言自然平白,语气平静质朴,为整篇小说定下一个基调,故事虽与梦想有关,与爱情有关,但文字却不华丽,不失自然朴素之美。 B . “挖荸荠”“用手一捋”“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小说用了一连串不重复的动词,意在表现小英子的活泼可爱与对劳动的热爱。 C .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灵活多样,写明子喊打场号子,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明子嗓音的悠扬、婉转、动听。 D . 小说描写了和尚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俗生活,宗教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小英子家的世俗生活洋溢着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情调,自然和谐。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品通篇都写欢乐,而结尾处这一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却流露了与《边城》结尾翠翠与傩送二佬没有结局的爱情同出一辙的哀婉。 B . 小说善于抓住人物特点配以相应的词语,如写明海舅舅的外貌特点,只有两字“黄,胖”,写他的不拘小节,用了“不衫不履”一词。 C . 小说以“受戒”为题,却没有着力描绘宗教对人性的异化的过程或结果,而是以幽默的语言风格为我们呈现了宗教环境中世俗化的一面。 D . 节选部分重点描绘了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萌动,明海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爱情,确实让人感到荒诞,但似乎也是作者对圣俗权威的一种挑战。
    3. (3) 小说以大量的笔墨描写荸荠庵的生活有何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阐释。
    4. (4) 汪曾祺强调,写《受戒》是一种“感情需要”,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情需要。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 , 讲求经世之学。

    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造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号北路军。四月,贼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鸿章亲督军援,贼大奔。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七年,西捻平,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其所经画 , 皆防海交邻大计。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孑身入京,卒定和约十二款。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并奉诏行新政,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传》)

    【注释】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曾国藩 , 讲求经世之学   游,游历 B . 其所经画 , 皆防海交邻大计  经画,经营筹划 C . 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帖然,安然、平静 D . 公所定约不敢渝  渝,改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可指地域意义上的,如中原地区;也指都城意义上的,如京师;亦可指国家意义上的,如本文在对外交往中,以此自称。 B . 西狩,古代皇帝出去打猎,为狩。本文西狩,是指向西逃跑,为避皇帝“讳”,即避“国讳”或“公讳”,故美其名曰“西狩”。 C . 丈人行,丈人,是对长辈的尊称;行,指辈。本文亦指此意,称赞李鸿章有长者风范,可见后进者对其敬意有加。 D . 社稷,为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五谷丰登、国事太平,每年都祭祀此二神,社稷便成了国家的象征,如社稷之危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鸿章文以经世,武安天下。考中进士,后改任庶吉士,授编修一职,受曾国藩影响,学问思想很是务实;后建立淮军以安天下,自此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 B . 李鸿章着力根本,行事务实。淮军初建,衣着简陋,被外国人讥笑,然其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另眼相待;八国联军退去后,他安济百姓,恢复秩序。 C . 李鸿章尽心为国,忠义立世。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耽于名节之毁誉,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同时也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被人怀疑毁谤。 D . 李鸿章智勇双全,铁肩担道。初募七千淮勇,在上海建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李鸿章以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后的利益。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②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

    5. (5) 李鸿章眼光长远,试举两例加以阐释。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二首

    (宋)洪咨夔

    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未了纬车鸣。

    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注释】①促织:蟋蟀的别名,其声如急织。②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③纬车:纺车。

    1. (1) 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内容相关,完整统一;体裁相同,同属近体诗。 B . “一点光分草际萤”句,侧面衬托促织鸣声之晚。 C . “水碧衫裙透骨鲜”句,直接刻画促织形象之美。 D . 在情感表达上,前首诗委婉含蓄,后首诗直接明了。
    2. (2) 两首诗借“促织”暗写“织妇”,突出的重点不同,却反映了诗人共同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爱国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在《离骚》节选中能分别体现这一传统的诗句是“”和“”。
    2. (2) 陶潜辞官归家后,自斟自酌,从“”可见其家居生活悠然闲适而快乐。
    3. (3) 《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表达要报养祖母的诚挚情怀的两句是“”。
六、选择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爱国诗人屈原而有名,因承载民俗文化而厚重。

    “一年一度又端阳,泪水悠悠屈子殇。”两千多年前,面对国破家亡、百姓飘零,诗人屈原悲愤交加,纵身一跃,将一腔爱国情怀化作汨罗江畔的一缕诗魂。两千多年后,我们透过浩瀚历史的烟云,在龙舟竞渡和粽叶飘香中(   ),更加为屈原的气节和精神所感动。

    我们记住屈原,记住的是他心系黎民、体恤苍生的爱国情怀,刚正不阿、廉洁无私的高尚品格,以及不畏险阻、上下求索的精神和风骨。追梦的道路布满荆棘,___________。追梦的路上也会面临非议和指责,我们(   )屈原所感,以“虽九死其犹未悔”提醒自己,要坚守理想,用不断的奋斗和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屈原虽逝,但精神长存。我们以各种方式凭吊屈原、纪念屈原,因为他不仅是我们热爱和崇敬的对象,更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个标志和符号。这位英雄般的爱国诗人,用一生实践自己保家卫国的向往,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   )。他的诗歌(   ),为后代留下了诸多感怀和沉思。

    诗歌是强大的,也是浪漫的,它的力量正穿越千年奔流而来。

    我们应记住用生命将“家国情怀”写进中国人辞典的诗人屈原,在纸墨书香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唤醒文化的力量,让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和滋养更多人。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谈古论今  谨记  示范  天长地远 B . 谈古论今  铭记  垂范  源远流长 C . 抚今追昔  铭记  垂范  天长地远 D . 抚今追昔  谨记  示范  源远流长
    2. (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牢记屈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在挫折中奋起,在经历中成长 B . 我们牢记屈原所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在挫折中奋起,在经历中成长 C . 我们牢记屈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在挫折中成长,在经历中奋起 D . 我们牢记屈原所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在挫折中成长,在经历中奋起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是强大的,也是浪漫的,它正穿越千年奔腾而来。 B . 诗歌是浪漫的,也是强大的,它的力量正穿越千年奔流而来。 C . 诗歌是浪漫的,也是强大的,它正穿越千年奔腾而来。 D . 诗歌是浪漫的,也是强大的,它的力量正穿越千年奔腾而来。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月14日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王鸿捷在以“献血,让世界继续跳动”为主题的第18个“世界献血者日”围绕献血的相关知识做了详细解答。

    王鸿捷指出,无偿献血有基本条件,  ①  , 《献血法》明确规定,参加献血的适龄公民年龄范围是18-55周岁。需要注意的是,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不能献血的。上限年龄55周岁是法律的一般规定,并不是指超过55岁就不能献血,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且本人同意的话,仍然可以献血。

    除此之外,《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献血之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做了明确规定,比如  ②  , 包括一些关键的基础性身体指标,如血压、脉搏、体温、体重等都有要求。

    就献血对身体有无损伤这一问题,王鸿捷解释,正常人体总血量在4000-5000毫升,按照相关规定,一次献血200毫升,最多不能超过400毫升。  ③  , 实际占正常人整个身体血量的10%左右。王鸿捷提到,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体一次性献血在13%以内是安全的,不会产生贫血,给身体带来不适。所以我国控制的一次性采血量在安全界限内。

    1. (1) 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比较长,请将其改写成四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八、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后己。——《礼记》

    未能独善其身,焉能兼济天下?——网友

    人的本质是利他还是利己?——网友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以“利已与利他”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