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德庆县德庆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综...

更新时间:2021-09-23 浏览次数:7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 1. (2021·烟台) 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半坡遗址 C . 北京人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 2. (2021·聊城)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 . 房屋结构样式 B . 农作物的种类 C . 使用火的水平 D . 石器制作技术
  • 3. (2021·南京)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
    A . 北京人的发现 B . 半坡遗址发掘 C . 青铜工艺成就 D . 铁制农具出现
  • 4. (2021·定西) 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遗址除发掘出大量房屋、圈栏、窖穴外,还发现了大量磨制石器以及石制研磨器。人们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
    A . 旧石器时代 B . 新石器时代   C . 远古传说时代 D . 金石并用时代
  • 5. (2021·福建)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 .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 .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 6.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A .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 .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 . 三星堆青铜面具
  • 7.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8. (2021·盐城)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A . 禅让 B . 世袭 C . 分封 D . 专制
  • 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 . 炎帝 B . 黄帝 C . 炎帝、黄帝 D . 蚩尤
  • 10. (2021·邵阳)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 . 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 . 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 . 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 . 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 11. (2021·定西) 西周时期封邦建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 . 割据称雄,争夺霸主 B . 奖励军功,授爵赐土   C . 讨伐商纣,建立政权 D . 稳定统治,巩固疆土
  • 12. (2021·福建) 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A . 强化了诸侯权力 B . 扩大了统治范围 C . 加速了西周灭亡 D . 确立了君主专制
  • 13. (2021·烟台) 《中国政治制度论纲》中说:“从武王开始,经过周公到成王的时候,先后封邦建国共71个……周王的子弟、姻亲属、功臣勋将成为大大小小的诸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皇帝制 D . 郡县制
  • 14. (2021·北京)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 . 打制石器 B . 原始陶器 C . 青铜铸造 D . 瓷器烧制
  • 15. 图1至图2所示内容体现了都江堰(    )

    A . 造福千秋 B . 控流发电 C . 沟通水系 D . 方便航运
  • 16. (2021·玉林) 下图所示是春秋时期的铁制器物。据此可以判断,春秋时期(   )

    A . 铁制器物开始出现 B . 铁制武器种类丰富 C . 铁制农具已经使用 D . 铁器已经取代铜器
  • 17. 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克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倾问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据此可知,其最认可的“东方的价值观”是(    )
    A . 道家思想 B . 儒家思想 C . 墨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其中引用的经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思想?(    )
    A . 墨家的兼爱 B . 儒家的仁政 C . 法家的法治 D . 道家的辩证
  • 19. 《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墨子 D . 韩非
  • 20. (2021·福建) 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 . 人口数量的增长 B . 铁制工具的出现 C . 国家体制的作用 D . 筑路技术的提高
  • 21. 《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皇帝制 D . 世袭制
  • 22. 图3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

    A . 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B . 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 . 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 D . 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
  • 23. (2021·东营) “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进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国历史上他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他”是(   )
    A . 汉武帝 B . 汉高祖 C . 隋文帝 D . 明太祖
  • 24. (2021·北京)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 . 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 . 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C . 该帝王在位35年 D .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25. 《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 . 统一铸币 B . 盐铁官营 C . 平抑物价 D . 休养生息
  • 26. (2021·玉林)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 . 百家争鸣出现 B . 东汉走向衰亡 C . 民族政权并立 D . 藩镇割据形成
  • 27. (2021·东营) 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东汉时,宦官蔡伦的贡献是(   )
    A . 改进造纸术 B . 写成《伤寒杂病论》 C . 发明“麻沸散” D . 撰写《齐民要术》
  • 28. (2021·聊城)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丰富史书内容 B . 确保内容真实 C . 维护封建统治 D . 提高史书质量
  • 29. (2021·福建) 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   )
    A . 饮食文化丰富生活 B . 农历节气指导农耕 C . 祭祀礼仪追思先祖 D . 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 30. 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④ D . ①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31题13分,32题13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中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1. (1) 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 (2) 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材料三: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材料四: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一时期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对当时和以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3. (3) 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
    4. (4) 在治理国家方面,韩非的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四,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复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三: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君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五马分尸而死。

    1. (1) 材料一中主持变法的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其主张。
    2. (2) 结合所学指出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法后的秦国有什么变化?
    4. (4) 阅读材料三回答,变法者不仅遭到旧势力的重重阻挠,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商鞅虽然殒命,但改革遗留下的成果却推动了社会进步。你认为一名改革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请写出两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