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七至八单元复习...

更新时间:2021-09-23 浏览次数:75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下列选项与年代尺①处相对应的是(    )

    A . 重庆谈判 B . 内战爆发 C . 挺进大别山 D . 南京解放
  • 2.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是因为中国(    )
    A . 取得第一次反抗外敌入侵的胜利 B . 迎来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曙光 C . 赢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巨大胜利 D . 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3. 以下有关“重庆谈判”的内容,属于观点的是(    )
    A . 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B .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是 C . 重庆谈判是一次胆识的较量,也是一场注定没有诚意的谈判 D . 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
  • 4. 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下图是华君武先生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的漫画。蒋介石举起屠刀,发动全面内战,开始于(    )

    A . 签订“双十协定” B .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 孟良崮战役 D . 进攻中原解放区
  • 5. “正像刘司令员(刘伯承)所讲,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刚好是个‘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邓小平评述的战略行动是(    )
    A . 辽沈战役 B . 转战陕北 C . 挺进大别山 D . 百团大战
  • 6. 下表所示现象助推(    )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担架(副)

    大小车(辆)

    挑子(副)

    牲畜(头)

    筹粮(吨)

    305000

    880000

    206000

    767000

    480000

    A . 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B . 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C . 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D .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 7. 下表是某同学搜集的学习资料。请据表格中的内容判断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资料

    名称

    文字

    《记淮海前线见闻》

    视频

    《大决战》

    图片

    三大战役示意图

    A . 护国战争 B . 国共合作 C . 解放战争 D . 抗美援朝
  • 8. 三大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孟良崮战役 D . 平津战役
  • 9. 下列对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B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C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 10. 历史照片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通常属于第一手史料。下列四张照片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其中,直接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的事件是(    )
    A . B . C . D .
  • 11. (2024八下·路南开学考)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
    A . 婚姻自主意识 B . 崇洋逐新趋向 C . 民族风情特征 D . 自由平等风尚
  • 12.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这位“状元实业家”是(    )
    A . 张謇 B . 邓世昌 C . 荣宗敬 D . 卢作孚
  • 13. 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企业注册数量统计表。该表说明了(    )

    时间

    注册工厂数(家)

    1913—1915

    124

    1916—1919

    375

    A . 列强加快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 . 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 . 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 14. 观察下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外国人纷纷在华开设工厂 B . 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C . 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侵略 D .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 15. 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3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
    A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 . 中国开始迈向工业化强国 C . 列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D . 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 16. 百年老课本系列: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如下图)是由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教科书。该出版机构是(    )

    A . 中华书局 B . 商务印书馆 C . 开明书店 D . 生活书店
  • 17.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学堂是(    )
    A . 京师大学堂 B . 京师同文馆 C . 福州船政学堂 D . 南洋公学
  • 18. (2022八上·桑植期末)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
    A . 《大公报》 B . 《新闻报》 C . 《申报》 D . 《解放日报》
  • 19.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的伟大作品是(    )
    A . 《毕业歌》 B . 《黄河大合唱》 C . 《渔光曲》 D . 《义勇军进行曲》
  • 20. (2023七下·莱芜开学考)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音乐作品是(    )
    A . 《黄河大合唱》 B . 《英雄交响曲》 C . 《义勇军进行曲》 D . 《毕业歌》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道大题,共40分。其中第21题10分,22题18分,23题12分。)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变化前

    变化后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旗袍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火车、电车、汽车等

    蓄辫、裹足

    剪辫、劝禁缠足

    ——摘编自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 (1)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
    2. (2) 小历同学认为近代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材料三:

    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标志着中国“走入了近代”的历史事件。指出“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三大丧权辱国条约依次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义和团将矛头指向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3. (3) 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结果如何?
    4. (4) 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请从两个方面回答。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力量对比(表一)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约430万人

    约127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配备大量美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人

    1亿多人

    材料二: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二)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筹粮

    48万吨

    1. (1) 写出淮海战役的指挥者。
    2. (2) 从表格内容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