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

更新时间:2022-08-04 浏览次数:4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7分)
  • 1. (2020七上·乌海月考)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镜léng     落zhuó    巢kē      咄逼人duó B . guăng    蓄zhù     黄yùn     绿茵yīn C . mì     应hé     高miăo     啬lìn D . 临lì     发髻jì     菜wā     车yùn
  • 2. (2020七上·乌海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造访    萧瑟    郎润    迫不及待 B . 化妆    健状    娇媚    呼朋引伴 C . 酝酿    发髻    烘托    花枝招展 D . 干躁    嘹亮    冷冽    淅淅沥沥
  • 3. (2020七上·乌海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镜子中,我的脸被妹妹化成了小花猫,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B . 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C . 他说话的口气咄咄逼人 , 令人十分难堪。 D . 那位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在公园散步。
  • 4. (2020七上·乌海月考)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B .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C . 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北京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D . 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 5. (2020七上·乌海月考)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 《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B .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 《观沧海》作者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D . 《次北固山下》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本文选自《全唐诗》。
  • 6. (2020七上·乌海月考) 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上联:山青水秀风光好

    下联:      

    1. (1) 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2. (2) 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3. (3)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 (4)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5)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 (6)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7. (7)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 (8) 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9. (9)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年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作者对朋友担忧思念的诗句是
    10. (10)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句子是:
    11. (11) 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
    12. (12) 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13. (13)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14. (1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15. (15)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二、阅读(33分)
  • 8. (2020七上·乌海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鲍之交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 , 知我之不遇明君也;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鲍叔:即鲍叔牙,也是下文的“鲍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②衽(rèn):衣襟。③古时对男子的尊称,您。④尝:曾经。⑤负贩:背货贩卖。⑥明:证明。⑦说(shuì):劝说,说服。⑧不肖:不贤。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鲍子不以我为   怯:        吾辱于市    三:

    2. (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

      ②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3. (3) 鲍叔牙生前,曾做了哪几件令管仲感动的事?请简要叙述。
    4. (4) 管仲为什么说“知我者鲍子也”?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 9. (2020七上·乌海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1. (1) 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⑤段的内容概括。
    2. (2) 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3. (3)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4. (4)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 . 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 . 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 . 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 .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 10. (2020七上·乌海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客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既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研究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得熟悉,必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读》,有删改)

    1. (1) 多读书在表达方面和内容方面分别有什么作用?
    2. (2) 多写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
    4. (4) 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
三、写作(50分)
  • 11. (2020七上·乌海月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间有好时节,更有四季美景,请你根据第一单元所学写作手法,抓住景物特点作文。不少于200字。
  • 12. (2020七上·乌海月考)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伴随我们的,有理想、知识、叮咛、亲情、友情……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前行。

    请以“带着     ▲      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或短语;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姓名、班级、学校等相关的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