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下列问题:
气氧化物 | Fe(OH)3 | cu(OH)2 | Mg (OH)2 |
开始沉淀的pH | 1.5 | 4.2 | 8.6 |
完全沉淀的pH | 3.2 | 6.7 | 11.1 |
碳酸钠溶液总质量/g |
25.0 |
50.0 |
75.0 |
100.0 |
125.0 |
150.0 |
175.0 |
200.0 |
气体总质量/g |
1.1 |
2.2 |
2.2 |
2.2 |
2.2 |
2.2 |
2.2 |
2.2 |
沉淀总质量/g |
0 |
0 |
2.5 |
5.0 |
m |
n |
9.0 |
9.0 |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
【查阅资料】
⑴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
⑵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 2NaHCO3;
⑶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
⑷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
⑸NaHCO3与盐酸能反应,与BaCl2不能反应。
【提出猜想】
⑴溶质有NaOH、Na2CO3; ⑵溶质为Na2CO3;
⑶溶质是(填化学式); ⑷溶质全部是NaHCO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用试管取少量小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色 |
该溶液显碱性 |
②将小烧杯中反应后剩下的溶液进行称量,然后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
|
猜想(4)不成立 |
③取步骤②静置后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
有气泡冒出 |
猜想(1)和(2)不成立 |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并说明理由
。
【反思应用】验证二氧化碳性质时,如果长时间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猜想1:只有CO;
猜想2:只有CH4;
猜想3:既有CO又有CH4
①实验时,先往装置中通一段时间的N2 , 再通入气体X后加热,实验中有下列变化:
变化1:A中玻璃管内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变化2:B瓶增重;
变化3:C中出现浑浊。
根据变化(填“1”、“2”或“3”),可知猜想1不成立:
②根据上述变化仍无法确定气体x的成分,该小组同学还测定B瓶增重的质量为b,C瓶增重的质量为c,(不考虑c中水分的蒸发)该小组通过计算得出该结论气体X的成分是CO、CH4的混合物,请用b、c进行计算并列式。
①c中用Ba(OH)2溶液而不用Ca(OH)2溶液的原因是;
②从环保的角度,该装置还应进行的改进是。
[查阅资料]这种“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4),常温下,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溶液A。
猜想一:碳酸钠
猜想二:氢氧化钠
猜想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①经讨论,同学们首先否定了猜想二,理由是;
②同学们攻溶液入少许,,证明猜想一正确。(在横线上写出后续实验操作及相关现象)
[猜想假设]
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
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为Na2CO3溶液
猜想(3):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设计方案]请你完善下表几组同学探讨的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
可能出现的现象与结论 |
同学评价 |
|
第1组 |
若溶液变红,则猜想(2)不成立 |
第2组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
第2组 |
产生白色沉淀,则猜想(1)不成立 |
第3组同学认为:此方案还不能确定猜想(2)还是猜想(3)成立 |
|
第3组 |
若滤液不变红,则猜想(2)成立:若滤液变红,则猜想(3)成立 |
第1组同学认为:不需过滤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更简单的操作方法是: |
[探究实验]综合各小组的方案后,动手实验.
[结论与反思]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
[拓展延伸]同学们设计了如图两套裝置进行实验:
用胶头摘管吸取某种液体,锥形瓶中充入一种气体或放入一种固体物质,挤压胶头摘管,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
⑴甲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⑵若乙装置中胶头摘管吸取的是稀盐酸,则锥形瓶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