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 | 《隋书》 |
“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 | (唐)秦韬玉《隋堤》 |
“昔年开汴水,无应别有巿,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 | (唐)许棠《汴河十二·韵》 |
隋炀帝巿于怀念江都美景,并为挖掉唯阳王气,而兴工开凿人运河。 | (宋)佚名《开河记》 |
材料一:中国古代以世代守土为主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古代基本上没有社会性的就业问题,学校教育主要以培养政府官员为目的,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从19世纪60年代起,民族危机严重,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军事工业,为这类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兴起,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凝聚了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由政府主持建立近代新职业教育体制,仿效日本、美国的教育在中国建立了新的学制,并且把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渗透到普通中小学教育之中。
——摘编自俞启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形成的探讨》
材料二:德意志民族崇尚手工艺和技艺,受过严格训练而获得“师傅”称号是令人尊重的。18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和加工。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实科学校、专科学校接收有初等学校教育水平但不能顺利升学的学生,工业学校是半工半读学校,专为底层社会儿童开设。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时德国的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传授职业技能的学校,另一种是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星期日补习学校。
——摘编自黄日强《传统因素对英德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比较》等
育发展的因素。
材料:18-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部分)
序号 |
时间(年) |
历史事件 |
① |
1785 |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
② |
1841 |
三元里人民抗英 |
③ |
1848 |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
④ |
1854 |
美国佩里与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
⑤ |
1858 |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
⑥ |
1861 |
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⑦ |
1867 |
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 |
⑧ |
1871 |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
⑨ |
1871 |
巴黎公社政权成立 |
⑩ |
1879 |
易卜生发表《玩偶之家》 |
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从上表中任意选择三条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并据此确定主题,然后对主题做出历史解
释。(要求:明确写出事件序号和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