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化学式 |
|
石墨 |
| -393.5 |
氢气 |
| -285.8 |
一氧化碳 |
| -283.0 |
Na | K | NaCl | KCl | |
熔点/ | 97.8 | 63.7 | 801.0 | 770 |
沸点/ | 883 | 774 | 1413 | 1500 |
a)
b)
c)
d)
上述反应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容器编号 | 起始时各物质物质的量/mol | 达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 | ||
A | B | C | ||
① | 2 | 1 | 0 | 0.75Q kJ |
② | 0.4 | 0.2 | 1.6 |
根据图甲写出生成 的热化学方程式。
a. 在图1中,曲线Ⅱ表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与温度 的关系
b. 其他条件不变下,图2中 可表示温度或压强或投料比
c. 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体现了碳减排理念
用NH3催化还原NO,还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已知:
①
②
求:若1 molNH3还原NO至N2 , 则该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 (用含a、b的式子表示)。
容器编号 | 起始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 反应达平衡时的反应热/ | ||
|
|
| ||
| 1 | 3 | 0 |
|
| 0.9 | 2.7 | 0.2 |
|
容器B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反应热 。
①图1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图1乙中A极析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③丙装置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关系如图2,则图中②线表示的是(填离子符号)的变化;反应结束后,要使丙装置中金属阳离子恰好完全沉淀,需要 溶液。
①图中对应等压过程的曲线是,判断的理由是;
②当 时,CO2的平衡转化率a=,反应条件可能为。
温度 实验次数 | 起始温度 | 终止温度 | ||
|
| 平均值 | ||
1 | 26.2 | 26.0 | 26.1 | 30.2 |
2 | 27.0 | 27.4 | 27.2 | 32.3 |
3 | 25.9 | 25.9 | 25.9 | 29.8 |
4 | 26.4 | 26.2 | 26.3 | 30.3 |
回答下列问题:
上述实验中温度变化的平均值为 ,若近似认为 稀硫酸与 溶液的密度均为 (忽略溶液混合后体积变化),反应所得溶液的比热容 ,则中和热 的数值为 (保留1位小数)。
a是电源的极。
小组同学认为以下两种检验方法,均能证明铁发生了吸氧腐蚀。
装置 |
分别进行的操作 |
现象 |
| 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酚酞 | 碳棒附近溶液变红 |
i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K3[Fe(CN)6]溶液 | 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 |
①用电极反应式解释实验i中的现象:。
②查阅资料:K3[Fe(CN)6]具有氧化性。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
③为进一步探究K3[Fe(CN)6]的氧化性对实验ii结果的影响,进行下列实验,几分钟后的记录如下:
实验 | 胶头滴管 | 试管 | 现象 |
| 0.5 mol/L K3[Fe(CN)6]溶液 | iii.蒸馏水 | 无明显变化 |
iv. 溶液 | 铁片表面产生大量蓝色沉淀 | ||
v. 溶液 | 无明显变化 |
a. 以上实验表明:在Cl-存在条件下,K3[Fe(CN)6]溶液可以与铁片发生反应。
b. 为探究Cl-的存在对反应的影响,小组同学将铁片酸洗(用稀硫酸浸泡后洗净)后再进行实验iii,发现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此补充实验表明Cl-的作用是。
①分别取少量容器a、b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3[Fe(CN)6]溶液,容器a中的溶液所在的试管中出现蓝色沉淀,容器b中的溶液所在的试管中无变化,容器b中铁片做极。
②加热后,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原因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