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0...

更新时间:2021-11-24 浏览次数:6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 1.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 . 践行儒家民本观念 B . 执政观念趋向理性 C . 尤其重视基层治理 D . 开始强调以文治国
  • 2.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这些学派分别是(   )
    A . 道、法、儒、墨 B . 道、儒、法、墨 C . 法、墨、道、儒 D . 道、法、墨、儒
  • 3.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
    A . 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 . 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 C . 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D . 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 4.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魏略·西戎传》载:“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在《老子化胡经》中叙述老子西出函谷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身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佛教。“老子化胡说”客观上(   )
    A . 表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 B . 证明了佛教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 C . 有利于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D . 顺应了三教合流的社会发展趋势
  • 5.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对现实生活的艰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教壁画。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 .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6.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在唐代,纸质图书交易已很发达,有经书、医术、佛经,还有诗人的个人专辑;到宋代,官方出版与民间出版竞相发展,大相国寺就有很大的图书市场,并且兼营字画、古玩交易。这可以反映(   )
    A . 商品经济已发展到新阶段 B . 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C . 古代民众的文化素质较高 D . 统治者对文化教育事业重视
  • 7. (2023高三上·裕安月考) 王夫之认为,历史首先必须是信史,不能挟私,反对史书以附会人事,对众人所公认的“大美大恶”,不再作喋喋论述,这样才能实现“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之师也”。王夫之的主张(    )
    A . 维护了宋明理学的权威 B . 论证了史学革命的必要性 C .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D . 加速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8. (2023高二下·嘉禾月考)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给西方人介绍中国时说:“中国人中也有德高望重之士著书立说,但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而是根据《四书》中的名言发挥申述。此书尤受儒者重视,日夜手不释卷。该书体积并不很大,较西塞罗的《书信集》还小,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利玛窦这段话的核心是(   )
    A . 感叹中国饱学之士众多 B . 阐述中国古代学术的特点 C . 赞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 D . 倡导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 9.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有书评曰:“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预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这些书评,评论的对象应是(   )
    A . 《海国图志》 B . 《新学伪经考》 C . 《孔子改制考》 D . 《新青年》
  • 10. 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
    A . 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 .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 . 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 . 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
  • 11. (2024高三上·天水月考)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 12.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1924年,面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孙中山曾表示,“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孙中山意在(   )
    A . 进行土地革命,走苏俄式社会发展道路 B . 扶助农工,打破封建君主专制的严重束缚 C . 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生产资料平均分配 D . 平均地权,把民生与民主革命紧密地结合
二、非选择题
  • 13.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志士仁人开始探讨西学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   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1915—1923   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代表人物,并指出他们抢抓“创新机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国人对西学的领悟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的表现,并简述此次思想转折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引进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中国的传统”的主张并评价。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 14.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时期和文本(传奇、话本、小说、戏曲、影视作品)

    唐传奇《李黄》和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

    明代冯梦龙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和清代方培成戏曲《雷峰塔》

    1924年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和1943年田汉京剧《白蛇传》(1958年修改)

    人物形象特点

    白娘子

    令人恐惧的蛇精

    向往世俗婚姻生活、贤妻良母、精通商道

    悬壶济世、自由婚恋、救济贫弱的“新女性”

    许仙

    出生将门或仕宦家庭

    经营药材生意、趋利避害、自私薄幸,法海收伏白娘子后表示忏悔

    抗争、追求爱情的“战斗者”

    法海

    正义除妖人、慈悲渡众者

    封建势力的代表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

    从表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2021高二上·绵阳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载(1020—1077年),凤翔(陕西)横渠人。1041年,西夏扰宋边,张载上书西北防务范仲淹,仲淹勉励张载读《中庸》,张载一生贯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精神。1057年,张载与苏轼、苏辙同登进士。1069年,王安石变法,张载拒参新政,辞官回乡,创立“关学”。关学认为万物由“气”产生构成,先天之性诚明至善是善的来源;后天之性有善有恶是人欲和恶的来源,对千年人性论作出了总结性解释;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之学,带着为国家民族忧患而立的使命感,从北宋社会问题入手,力求根决之道,一改汉唐以来儒家学者玄谈之风。1077年,神宗召张载回京任同知太常,十二月与世长辞。

    ——摘编自《张载》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载“关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载的历史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