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实验名称 | 观察指标 |
A |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细胞壁的位置变化 |
B |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 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次序和宽窄 |
C |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 酵母菌培养液的浑浊程度 |
D |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 |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的运动 |
底物 T6P 海藻糖
将P酶基因与启动子U(启动与之连接的基因仅在种子中表达)连接,获得U-P基因,导入野生型豌豆中获得U-P纯合转基因植株,预期U-P植株种子中T6P含量比野生型植株,检测结果证实了预期,同时发现U-P植株种子中淀粉含量降低,表现为皱粒。用同样方法获得U-S纯合转基因植株,检测发现植株种子中淀粉含量增加。
①U-R基因 ②U-S基因 ③野生型植株④U-P植株 ⑤突变体r植株
叶绿体A:双层膜结构完整 |
叶绿体B:双层膜局部受损,类囊体略有损伤 |
叶绿体C:双层膜瓦解,类囊体松散但未断裂 |
叶绿体D:所有膜结构解体破裂成颗粒或片段 |
|
实验一:以Fecy为电子受体时的放氧量 |
100 |
167.0 |
425.1 |
281.3 |
实验二:以DCIP为电子受体时的放氧量 |
100 |
106.7 |
471.1 |
109.6 |
注:Fecy具有亲水性,DCIP具有亲脂性。
据此分析:
①叶绿体A和叶绿体B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体双层膜对以(填“Fecy”或“DCIP”)为电子受体的光反应有明显阻碍作用,得出该结论的推理过程是。
②该实验中,光反应速率最高的是叶绿体C,表明在无双层膜阻碍、类囊体又松散的条件下,更有利于,从而提高光反应速率。
③以DCIP为电子受体进行实验,发现叶绿体A、B、C和D的ATP产生效率的相对值分别为1、0.66、0.58和0.41。结合图b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样地类型 |
总个体数量(只) |
优势类群(科) |
常见类群数量(科) |
总类群数量(科) |
农田 |
45 |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 |
6 |
10 |
柠条林地 |
38 |
蚁科 |
9 |
10 |
杨树林地 |
51 |
蚁科 |
6 |
7 |
自然恢复草地 |
47 |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 |
11 |
15 |
回答下列问题:
①由这种CO2浓缩机制可以推测,PEPC与无机碳的亲和力(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Rubisco。
②图2所示的物质中,可由光合作用光反应提供的是。图中由Pyr转变为PEP的过程属于(填“吸能反应”或“放能反应”)。
③若要通过实验验证某植物在上述CO2浓缩机制中碳的转变过程及相应场所,可以使用技术。
SoBS浓度(mg/L) |
0 |
100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光合作用强度(CO2μmol·m2·s-1) |
18.9 |
20.9 |
20.7 |
18.7 |
17.6 |
16.5 |
15.7 |
光合呼吸强度 (CO2μmol·m2·s-1) |
6.4 |
6.2 |
5.8 |
5.5 |
5.2 |
4.8 |
4.3 |
注:羧化体具有蛋白质外壳,可限制气体扩散
据图分析,CO2依次以和方式通过细胞膜和光合片层膜。蓝细菌的CO2浓缩机制可提高羧化体中Rubisco周围的CO2浓度,从而通过促进和抑制提高光合效率。
①设计引物扩增乳酸脱氢酶编码序列。
为使扩增出的序列中编码起始密码子的序列由原核生物偏好的GTG转变为真核生物偏好的ATG,且能通过双酶切以正确方向插入质粒,需设计引物1和2。其中引物1的5′端序列应考虑和。
②将上述PCR产物和质粒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筛选、鉴定,扩增重组质粒。重组质粒上有,所以能在大肠杆菌中扩增。启动子存在物种特异性,易被本物种的转录系统识别并启动转录,因此重组质粒上的乳酸脱氢酶编码序列(能/不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
③提取重组质粒并转入不能合成尿嘧啶的酿酒酵母菌株,在的固体培养基上筛选出转基因酿酒酵母,并进行鉴定。
生理指标 |
对照组 |
施氮组 |
水+氮组 |
自由水/结合水 |
6.2 |
6.8 |
7.8 |
气孔导度(mmol·m-2s-1) |
85 |
65 |
196 |
叶绿素含量(mg·g-1) |
9.8 |
11.8 |
12.63 |
RuBP羧化酶活性(μmol·h-1g-1) |
316 |
640 |
716 |
光合速率(μmol·m-2s-1) |
6.5 |
8.5 |
11.4 |
注:气孔导度反映气孔开放的程度
回答下列问题:
工业上所说的发酵是指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通过分解与合成代谢将某些原料物质转化为特定产品的过程,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酱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某企业通过发酵制作酱油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