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白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11-29 浏览次数:8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 1.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下列考古资料最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2.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   )
    A . 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 . 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 . 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3. (2024高一上·广州期中)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王子带作乱,襄王出奔。晋文公出兵护送襄王回王都,杀王子带。晋文公此举是为了(   )
    A . 夺取天子地位 B . 争当诸侯霸主 C . 维护分封秩序 D . 增强王室实力
  • 4.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 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 C .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D . 起到了限制和监督皇权的作用
  • 5.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根据如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

    A . 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B . 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 C . 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 . 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 6.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一变化表明(   )
    A . 天下一统格局形成 B .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C . 礼乐制度完全崩溃 D . 华夷文化冲突消失
  • 7.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汉承泰制,有所损益”。下列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属于汉朝“增益”的是(   )
    A . 户籍制度 B . 乡里制度 C . 剌史制度 D . 通判制度
  • 8. (2024高一上·广东开学考) 曹操描述当时的状况:“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是(   )
    A .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B . 三国时期的政权鼎立 C . 西晋中期的八王之乱 D . 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
  • 9.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东晋灭亡后的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这4个王朝加上东晋以及三国时期的吴国,统称为“六朝”。六朝时期的都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六朝都城即今天的(    )
    A . 南京 B . 扬州 C . 杭州 D . 洛阳
  • 10. (2021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 B . 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 . 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D . 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 11. (2021高一上·大庆期末) 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   )
    A . 以农为本,重视发展生产 B . 戒奢从简,减轻赋税 C . 以民为本,成就称霸伟业 D . 以民为本,建章立制
  • 12.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唐代有时代、籍贯可考的诗人共1686人,其中北方诗人为949 人,占56.3 ;而南方为737 人,占43,北方略占优势。宋代有时代和籍贯可考的诗人为5694人,其中北方为786人,占13.8 ;而南方为4908人,占86.2 。南方占绝对优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兴盛 B . 时代更迭引领文风转变 C . 地理差异凸显文化特质 D . 制度创新营造发展契机
  • 13.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分析下表,以下与唐代人口变化有关的因素是(   )

    时间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 年)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 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 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

    人口

    1235 万人

    约 3714 万人

    5288 万人

    约 1600 万人

    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

    ③安史之乱                       ④五代十国的政权割据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 14.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均田制”被破坏,富贵人家再次在损害农民的情况下扩大其地产。由于税收制是以人头为基础,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而这时农民占有的土地正在减少。”为此唐政府实施了(   )
    A . 租调制 B . 租庸调制 C . 两税法 D .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 15.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分割宰相权力 C . 提高行政效率 D . 避免决策失误
  • 16.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A .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B . 是传统农耕经济特点的反映 C .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 .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17.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唐代僧人编造的经典,经文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幼劳。吴天之恩,岂能不报。”这一现象表明(   )
    A . 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 . 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 C . 中国传统道德经由丝绸之路外传 D . 宣扬孝道成为了佛经的主要内容
  • 18.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如图为明朝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局部),画面展现的是赵匡胤夺取帝位后雪夜走访宰相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情景。对这幅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这是研究宋初政治的一手史料    B . 宋太祖忧心国事求策问计    C . 此时宰相地位高于皇帝    D . 陈桥兵变经过了精心策划
  • 19. (2024高一上·广州期中) 北宋初年,禁军成为国家正规军,大约一半驻扎在京师附近,另一半分驻地方,而且非常驻,定期轮替换防。此举意在(   )
    A . 抵抗辽夏入侵 B . 提升军队战力 C . 缓解财政危机 D . 防范将领反叛
  • 20.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
    A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 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 C . 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D . 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 21.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汉武帝时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王安石变法推行“均输法”,隋唐则设有“常平仓”,古代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主要意图是(   )
    A . 增加财政收入 B . 政府与民争利 C . 政府屯粮备荒 D . 保护自耕小农
  • 22.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A . 传达行政命令 B .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 防止地方割据 D . 扩大国家的疆域
  • 23. (2022高一下·云南开学考)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两类,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义。蒙古统治者认为汉人文学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义比较赞赏,于是把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有利于(   )
    A . 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B . 稳定伦理道德秩序 C .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 消解各民族间矛盾
  • 24.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北宋理学家“二程”说:“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这表明“理”是(   )
    A . 物体的自然属性 B . 忠孝等人伦道德规范 C . 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 D . “圣人”的精神境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52分)
  • 25.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 (1) 概括指出李斯、董仲舒提出的不同建议。
    2. (2) 指出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 26.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延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 (1) 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和诸侯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秦创新举措秦及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
  • 27.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从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311~589),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自永嘉五年以后,虽然有大批中原的士族南渡,但仍有很多的汉人留在北方;新迁入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挟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引起了双方的“文化采借”。在大部分时期内,农业民族是居于指导者的地位,五胡建国于中原后的行政组织、礼仪、法律等,多出自汉人的设计。当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冲突、种族纠纷、政治斗争等现象难免会经常发生,甚至导致若干悲剧的上演,但随着时势的推移以及双方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文化的整合”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该时期鲜卑族“采借文化”的典型史实。
  • 28. (2021高一上·白城期中)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二: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仿照示例指出汉武帝治国举措及其判断依据。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评价宋初的地方治理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