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物质的鉴别 | B.性质与用途 |
①硫和碳:看颜色 ②二氧化碳和氮气:用燃着木条 | ①氧气能供给呼吸:医疗急救 ②稀有气体不活泼:支持燃烧 |
C.物质的微观构成 | D.化学史 |
①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②铜由铜原子构成 | ①最早用定量方法研究空气成分:拉瓦锡 ②发现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 |
① SO2 ②SO2、CO ③SO2、N2 ④CO、N2 ⑤SO2、CO、N2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 1971 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 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 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 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的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 加入淀粉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为蓝色,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 X 射线衍 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如图 1)。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如 图 2),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 10 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确定结构 ②分离提纯 ③人工合成
a.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集中的部位加热
b.开始加热时,导管口出现气泡立即收集
c.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走导管
气体成分% |
氮气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蒸气 |
其它 |
吸入气体% |
78 |
21 |
0.03 |
0.01 |
0.96 |
呼出气体% |
Y |
15 |
3.68 |
5.44 |
0.88 |
氮气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说明氮气的性质(填“活泼”或“不活泼”)
“沸石分子筛”能将氮气等分子吸附,是家用制氧机的关键部件。通过控制按钮,利用变压吸附技术, 获得不同浓度的富氧空气,图 1 为该制氧过程的示意图。
用图 3 装置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集气瓶中“富氧空气”体积为 100mL,底部残留少量水, 燃烧匙内有足量红磷),操作如下:
Ⅰ、往量筒内加入适量水,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V1=60mL;
Ⅱ、用电点火装置点燃红磷,充分反应;
Ⅲ、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待右侧量筒内液面不再变化时,排出气球中的气体,调节两边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V2=33mL。
回答问题:
实验前,用排水法收集“富氧空气”,气体应从装置图 2 中的管(选“a”或“b”)通入。
(查阅资料)硬水含较多(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
Ⅰ、探究水的硬度、肥皂水的用量与产生泡沫量的关系
(进行实验)向蒸馏水中加入 CaCl2和 MgCl2的混合溶液,配制两种不同硬度的硬水。
用蒸馏水和两种硬水完成三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组别 |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
实验操作 |
|
| |||||||
实验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混合溶液用量/滴 | 0 | 0 | 0 | 1 | x | 1 | 2 | 2 | 2 |
肥皂水用量/滴 | 5 | 10 | 20 | 5 | 10 | 20 | 5 | 10 | 20 |
产生泡沫量 | 少 | 多 | 很多 | 无 | 少 | 多 | 无 | 无 | 少 |
(进行实验)用四种水样完成实验,记录观察到泡沫产生时所需肥皂水的用量。
实验操作 |
水样 |
肥皂水用量/滴 |
| 市售纯净水 | 2 |
煮沸后的自来水 | 6 | |
自来水 | 9 | |
湖水 | 14 |
(解释与结论)
硬度最大的水样是。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可以用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 杂质,在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由上表实验可知,能将自来水硬度降 低的方法有。
运用上述表 2 方案发现山泉水的硬度大于自来水的硬度,设计实验验证。写出实验方案(包括 操作、现象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