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 | 主张 |
儒家 |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
道家 |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
墨家 |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
法家 |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
表1 古代文献中部分法律记述
记述 | 出处 |
“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 《韩非子·内储说上》 |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 《汉书·五行志》 |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 《唐律疏议》 |
材料一
明后期到清前期农村集市发展情况表
省区 |
明代(嘉靖——万历) |
清初(顺治——雍正) |
清中期(乾隆——道光) |
集市数 |
集市数 |
集市数 |
|
四川(盆地) |
— |
135 |
2484 |
湖北 |
— |
548 |
1430 |
江西 |
459 |
545 |
976 |
福建(不合台) |
131 |
205 |
551 |
广东 |
— |
1270 |
1969 |
江苏 |
698 |
1112 |
— |
安徽 |
294 |
708 |
— |
浙江 |
368 |
605 |
— |
(笔者注:苏、皖、浙地方志大多只列市镇,不记集市,因而为集镇数。)
——据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农村集市历史久远,但其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从每个单独的集市来看,它是小生产者之间进行有无调剂、余缺调剂,以满足各自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然而,作为一个网络体系的集市,是各种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市场,是大规模的商品流通的起点和源泉。它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一个个自然条件、发展程度各异的地区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在大范围、高层面上形成地区分工,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据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
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一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
——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属于同一思潮下的各个学派和人物,其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但一种奔放前进的社会思潮决不仅仅是刻板单调,千篇一律的重复和事仿,而是在共同的倾向性中显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千变万化的风格,彼此影响,互相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
——苗杨《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