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3-25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1高一上·沾益月考) 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 . 重建政治秩序 B . 变革政治制度 C . 发扬民本思想 D . 构建官僚政治
  • 2. (2022高二上·金溪开学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
    A .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 . 增近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 .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 .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 3.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材料观点意在说明董仲舒(    )
    A . 继承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 B . 强化了家国同构的封建秩序 C . 将儒家学说提升为统治思想 D . 完善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 4. (2024高三上·临澧月考) 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    )
    A . 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 B . 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 . 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 D . 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
  • 5. (2022高二下·砚山月考) 从唐太宗时期开始,中书、门下省往往联合办公,官署即称为“政事堂”。后来,唐朝皇帝常常在上朝之后,召见尚书、中书、门下长官,共同讨论国政。这些情况表明(   )
    A . 唐朝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B . 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 C . 君主的权力受到极大制约 D .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 6. (2024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 .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 .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 7. (2023高三上·龙岗月考) 在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他们都(   )
    A . 强调理的作用 B . 赞同知与行合一 C . 压制人的欲望 D . 服务于现实政治
  • 8.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 应当“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    )
    A . 背离儒家思想 B . 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 C . 主张经世致用 D .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 9.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据表1能够推断出(   )

    表1  古代文献中部分法律记述

    记述

    出处

    “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韩非子·内储说上》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汉书·五行志》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唐律疏议》

    A . 阶级矛盾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B . 古人已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 C . 保护环境是维持统治的主要手段 D . 统治者制定法律时苛严残酷随意
  • 10.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史书记载:宋代铸币用工之序有沙模作、磨钱作、排整作。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前为大闳,冶官别墅,于闳之南,群工屯营,为屋八百楹。材料反映了(   )
    A . 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 B . 民营手工业分工日益细致 C . 冶金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 . 家庭手工业工艺水平提高
  • 11. (2021高二下·宁夏期中) 中国古代白银产量很少。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200斗米,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4 000多元人民币。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两银子可以买377.6斤米,折算购买力明朝一两银子等于660.8元人民币,比唐朝时大大贬值。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 明代经济衰退,消费水平下降 B . 唐代农业发达,稻米产量高 C . 明代中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D . 赋税征银使明代白银大量流通
  • 12.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唐朝四品官张衡,加一级合入三品,“因退朝见路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乃降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饼之处,热气腾辉,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刑部侍郎从伯伯刍尝言,某所居安邑里,巷口,有鬻饼者,早过户,未尝不闻讴歌,而当炉,兴甚早”。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知唐朝(    )
    A . 坊市制度被打破 B . 出现了专门为官员服务的早市 C . 唐都长安有流动商贩存在 D .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 13. (2022高二下·嘉兴期中) 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 .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 14. (2024高二下·新余期末) 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 .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 .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 .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 .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 15.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唐代对房屋建造有严格的规定:“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此规定反映了,唐代房屋建造(    )
    A . 受经济实力影响 B . 崇尚节俭、避免奢华 C . 等级色彩明显 D . 讲究礼仪、主次分明
  • 16.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西汉,少数民族居住区从郡领地中划出,称属国。属国的政权体系不同于郡县,属国最高长官为都尉,不是划地而设,而是因部落而设,生产由部落首领管理。这种管理制度(    )
    A . 破坏了郡县制 B . 形成了王国问题 C . 沿袭了分封制 D . 体现了因俗而治
二、非选择题
  • 17.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明清时期的经济】

    材料一

    明后期到清前期农村集市发展情况表

    省区

    明代(嘉靖——万历)

    清初(顺治——雍正)

    清中期(乾隆——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四川(盆地)

    135

    2484

    湖北

    548

    1430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合台)

    131

    205

    551

    广东

    1270

    1969

    江苏

    698

    1112

    安徽

    294

    708

    浙江

    368

    605

    (笔者注:苏、皖、浙地方志大多只列市镇,不记集市,因而为集镇数。)

    ——据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农村集市历史久远,但其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从每个单独的集市来看,它是小生产者之间进行有无调剂、余缺调剂,以满足各自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然而,作为一个网络体系的集市,是各种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市场,是大规模的商品流通的起点和源泉。它使原本互不相关的一个个自然条件、发展程度各异的地区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在大范围、高层面上形成地区分工,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

    ——据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明清时期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
  • 18.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回答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如果下令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需要经过怎样的运行程序?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4. (4) 根据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 19.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

    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 20. (2021高二下·莆田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

    ——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属于同一思潮下的各个学派和人物,其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但一种奔放前进的社会思潮决不仅仅是刻板单调,千篇一律的重复和事仿,而是在共同的倾向性中显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千变万化的风格,彼此影响,互相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

    ——苗杨《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导致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一个史实加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