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5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今天谈论陶渊明,每每简单地将其视为隐士。其实,陶渊明的底色,并不是一位隐者,“大济于苍生”的济世热情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

    二十九岁这年,陶渊明入仕为官,出任江州祭酒。他怀抱着美好愿景,秉持着“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开始实现其济世的猛志。然而,官场不同于田园,初涉官场的体验给他的美好理想泼了一身凉水,于时急转身退。《宋书》等记载的原因是“不堪吏职”。而其中缘故,陶渊明也曾略有提及。其《饮酒·十九》:“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委婉含蓄地透露当时自己的心迹。

    初仕的碰壁,让诗人不禁犹豫起来。但他的政治热情和理想并没有消退,反而对未来充满希望,等待“良主”的出现,一晃六年过去了。正踌躇立功的他,再次入仕当时的显赫人物——桓玄的军幕。在此期间,东晋政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桓玄与司马元显两大权臣之间你死我活地厮杀,全然不顾国家大局,陶渊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入仕的愿望再次落空了。统治集团上层人物所关心的不是救民于水火,励精图治,而是个人的私利。陶渊明借诗言志:“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自己虽然很想成就一番功业,但既然不能像宁戚那样干禄求官,那就再回归田园吧。

    再仕失败,陶渊明确实对官场有点冷漠和厌倦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陶渊明济世的热情不减。经权衡比较,陶渊明于是选中了当时以整顿朝纲面貌而活跃在政治舞台中央的刘裕。刘裕此时被拥为都督八州军事的镇军将军,陶渊明便出仕做了镇军将军参军。

    陶渊明先后出仕桓玄、刘裕的军府,都是抱着很大的政治期望的。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陶渊明)选择了东晋政府最动荡的时候,又选择了足以影响东晋政局的两个军府,这说明他还是关注于政治,并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但是刘裕和桓玄完全是一丘之貉,阴怀篡逆。严酷的政治现实使陶渊明认清了刘裕的伪善面目,其正当炽热的政治热情,犹如熊熊烈火被泼了几瓢凉水,他只得在浊流中勇退。原本希冀政治上能够有所作为,但他在这污浊的官场中,开始对年轻时的抱负颇有些怀疑,感到内心矛盾极了。世道虽与他相违,但真要隐居不出,实也有悖于自己最初的理想与壮志。他感到唯一能做的是再次等待命运的安排。

    因此陶渊明旋即出仕为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可就是这位功勋赫赫的将军,却遭人无端排挤,不得不借安帝复位之际“自表解职”,不得善终。这一事件对陶渊明触动很大,推人及己,他由刘敬宣想到自己的遭遇,体会到若想建功立业,欲“大济于苍生”,是何其艰难!随着刘敬宣的解职,陶渊明也回到了故乡。这一次入仕本是带着最大希望的,是他一生中五次入仕的最高峰,也是他仕与隐的分水岭。从这以后,他入仕的政治热情明显弱化了,再也没有猛烈迸发过。

    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令,并非出自本心,而是为公田种秫而“足以为酒”去的。《归去来兮辞》说:“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督邮的到来,使他积于胸中多年政治抱负未遂的愤怒与痛苦彻底爆发而出,“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这既是给官场的诀别书,也是对五次入仕理想的总结。以前抱定“大济于苍生”的政治理想,他认为“邦有道”而出仕;现在欲做贤臣而无路、欲有为而不能的情况下,他只能退而“独善其身”“守拙归园田”。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四十一岁归隐,其一生重要的经历,其实大体都是参照孔子的人生设定来践行的。

    (摘编自钟书林《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位有着“大济于苍生”人生奋斗目标的儒生。 B . 陶渊明为了实现其济世的猛志,先后出任江州祭酒、桓玄军幕、镇军将军参军。 C . 透过陶渊明的仕途选择,袁行霈先生认为陶渊明还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 D . 督邮一事只是陶渊明诀别官场的导火索,背后是多年来政治抱负未遂的愤怒与痛苦。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陶渊明五次出仕的经历,论述了济世热情贯穿了陶渊明一生的观点。 B . 文章在阐述陶渊明初次离开官场的原因时将史书上的记载与其本人作品进行印证。 C . 文章将陶渊明与建威将军刘敬宣的经历进行比较,突出了陶渊明仕途的坎坷。 D . 文章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两种方法来进行论证,事例确凿,说理充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虽然最终被刘裕解职,但仍然选择了坚守自己最初的理想,希望出仕。 B . 污浊的官场、动荡的时局是陶渊明放弃政治理想,人生由仕到隐的根本原因。 C . 建威将军刘敬宣“自表解职”不得善终一事彻底浇灭了陶渊明人仕的政治热情。 D . 陶渊明的人生最终选择了“独善其身”“守拙归园田”,这才是陶渊明的真正底色。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伞(节选)

    莫泊桑

    倭雷依太太是个节俭的妇人。她丈夫是陆军部的一个主任科员,一直待在部里不离开,而原因不过是服从他妻子的命令,借此增加家里那些用不完的年金收入。

    然而两年以来,他永远提着那柄打满了补丁的雨伞使得同事们发笑。他终于被他们的轻嘴薄舌恼昏了,只得强迫他妻子替他买一柄新的。她替他买了一柄八个半金法郎的雨伞,那是某家大百货商店做广告的货品。部里同事们看见那是成千成万扔在巴黎市内无人过问的东西,因此又来重新另开玩笑,倭雷依先生只好忍着一肚皮闷气痛苦地熬着。那柄伞简直毫不经用。不到三个月就成了废物,在他的部里,大家都把这件事当成笑料。有人并且把这件事编成了一首歌,从早到晚,从那座大建筑物的楼上到楼下,大家都听见有人唱着。

    倭雷依气极了,吩咐他妻子买一柄价值二十金法郎的薄绸子的新伞,并且要她带了发票回来做证明。

    她却买了一柄十八个金法郎的,愤愤地红着面孔交给她的丈夫。

    扬扬得意的倭雷依在办公室里真正挽回了面子。

    到了他夜间回家的时候,他妻子用一种放心不下的眼光瞧着雨伞向他说道:

    “你不应该把橡皮圈箍在上面,那是要勒断丝筋的。这应该由你自己留心照顾,因为我不能够不到几天再买一柄新的给你。”

    她拿着新伞把橡皮圈捋开,把伞衣摇散。但是她又吃惊了。在伞衣上发现了一个鹅眼大小的圆洞,那是一个被雪茄烟烧出来的焦痕!

    现在,怒气塞住了她的嗓子,她简直说不出话了:

    “你……你……你烧焦了……你的……你的雨伞。你……你……你真发痴了!你想把大家弄得倾家荡产!”

    他自己觉得面色发青了,转过身子向她问:

    “你说什么?”

    “我说你烧焦了你的雨伞,瞧吧!”

    她如同要和他打架一般扑到他跟前,激烈地把那个圆圆的小小焦痕放在他的鼻子下面。

    瞧见那个焦痕,他不免呆住了,吞吞吐吐说道:

    “这……这……这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向你发誓。我不知道这柄雨伞是怎么搞的一回事!”

    她现在嚷起来了:

    “我猜着你在部里,一定拿着这柄伞玩耍,你做了变戏法的,你打开了给他们看。”

    他答道:

    “我只撑开了一回,让他们看看这柄伞真漂亮。就是这样。我向你发誓。”

    但是她气得跳起来了,向他狠狠地大闹了一场,使那些爱和平的男子觉得家庭比弹丸如雨的战场还可怕一些。

    她量了大小,在旧雨伞上割了一块颜色不同的旧绸子补上去;第二天倭雷依委屈地拿着这件经过修理的雨具出门了。到了部里,他就把它搁在柜子里,心里把它当作可怕的回忆一样不大惦记它了。

    但是,他在傍晚时候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便双手接住雨伞撑开来看,她发现伞已损坏得不可收拾,气得嗓子都噎住了。雨伞上穿了无数的小孔,那明明是烧成的,仿佛有人把烟斗里没有熄灭的灰倒在上面一样。东西是断送了,断送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哈!短命鬼!短命鬼!你特意这样做!真得让你看看我的厉害!你将来再也得不着这东西……”

    于是一出闹剧重新开幕了。暴风雨似的演了一个钟头以后,他终于能够解释了。他发誓说他一点也不知道,说这件事只能是由于恶意或者报复而来。

    门上铃子一响可把他救出来了。原来那是一个到他们家里吃夜饭的朋友。

    倭雷依太太把情况告诉了那个朋友。

    那位朋友是一个可怜的小资产阶级,忽然得着一种灵感,他说道:

    “让您的保险公司赔偿吧。只要这损害是在您家里发生的,公司应当赔偿烧了的东西。”

    听到这种主意,倭雷依太太的怒气完全平息了,她思索了一分钟,就向丈夫说道:

    “明天,你在到部以前,先到慈爱保险公司让他们验明这柄雨伞的情况,再要求赔偿。”

    倭雷依跳起来说道:

    “算什么话,我这一辈子也不敢去!那十八个金法郎是丢定了的。没有什么可说。我们不会因为这就送了命的。”

    倭雷依太太独自坐在家里,对于十八个金法郎的损失依然无法自慰。她把雨伞搁在饭厅的桌上,自己从四面瞧了一周,却得不到一个解决的方法。保险赔偿的念头时时刻刻回到她的心上来,不过,保险公司那些接待顾客的先生们的嘲笑意味的眼色,也是她不愿意去领受的,因为她一到社会上总感到畏怯,所以在必须和陌生人谈话的时候,她一出场就弄得手足失措,她脸上可以毫无来由地红起来。

    然而这十八个金法郎的损失使她肉痛得像是被人割了一刀。她不想再去转念头了,不过这损失却始终沉痛地捶着她,怎样办呢?光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她简直打不定主意。随后忽然如同懦夫变成了勇士似的,她得着她的解决方法了。“我一定去,去了再说!”

    不过应当在雨伞上花点功夫,使它所遭的灾害更为严重一点,那么她所提的主张才容易得到支持。于是她从壁炉台子上取了一根火柴,在伞骨之间把伞面烧去手掌大小那么几块;然后仔仔细细地把剩下的绸伞面卷起再用橡皮圈箍住,自己披上围巾,戴上帽子,提起快步走下楼来,向着保险公司所在的黎伏力街走去。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倭雷依先生面对部里同事们拿他用商店做广告的雨伞开玩笑一事只好忍着,直到这把雨伞烂了才向妻子提出了买雨伞的要求。 B . 倭雷依先生在部里同事们面前炫耀雨伞漂亮,结果遭到了同事的恶意报复,在雨伞伞面上烧了一个个圆洞。 C . “一个到他们家里吃夜饭的朋友”这一人物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倭雷依太太向保险公司索赔的情节。 D . 小说以“雨伞”为题,叙述了一系列发生在倭雷依太太身上与“雨伞”相关的事件,“雨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 (2) 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来刻画倭雷依太太的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3. (3) 结合选文,分析文章加点词“节俭”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
  • 3. 文言文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4)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5. (5)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 (6)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别业

    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③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离开辄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也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 . 颔联虚写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全诗于质朴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C .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合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 . 尾联描写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乡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 (2)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 5. 默写
    1. (1)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一文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
    2. (2) 《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机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
    3. (3) 《行路难》诗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的诗句是
    4. (4) 《望岳》中“。”一句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有异曲同工之妙。
    5. (5) 《论语》中论证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6. (6) 《鱼我所欲也》中,写乞丐不屑于接受用耻辱换来的食物的句子是
    7.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炼的益处的句子是
    8. (8) 《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的句子是
    9. (9) 《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岛屿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出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__________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___________。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________,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_________出直抵人心的力量。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事半功倍     可信度     巧言令色     焕发 B . 事倍功半     可信度     巧舌如簧     生发 C . 事倍功半     说服力     巧言令色     焕发 D . 事半功倍     说服力     巧舌如簧     生发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B . —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C . —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D . —个人的讲话能否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语言的真义,又何尝不是行文的典范? B . 这不是行文的典范,而是语言的真义。 C . 这既是语言的真义,又是行文的典范。 D . 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作文。

    那一天,我推开窗户,看到了不曾有过的白云蓝天,那一天,我矗立于孤独绝望的夜色中,突然流星满天;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离家的那一天,过生日的那一天,踏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天,总有那么一天,让我们刻骨铭心,终身难忘,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想起,它却悄无声息的发生了,成为了我们记忆的一部分。

    请以“那一天,我       ▲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规范书写。(2)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学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