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1 | 20 | 15 | 2 |
反应后质量/g | m | 29 | 0 | 8 |
①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②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
③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同④集气瓶底部留有水可以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放入如图所示的曲颈瓶中,连续加热12天后,发现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的粉末,容器中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1/5。随后他又将产生的红色粉末收集于另一容器中并加强热,发现又生成了汞和另一种气体。这种气体的体积恰好等于之前曲颈瓶中空气减小的体积。1777年,他将这种气体正式命名为“氧气”。已知红色粉末是HgO,请写出曲颈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拉瓦锡的实验能够粗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得益于以下哪些原因;
A.汞能和氧气发生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
B.生成的氧化汞常温下呈固态
C.氧化汞分解的温度高于汞和氧气发生反应的温度
D.汞受热后易挥发,变成汞蒸气
E.汞与氧化汞的颜色、状态有差别,易于判断反应物是否过量
小科按食用方法进行如下操作:①加热盒中倒入适量冷水,将发热包放入冷水中:②放上食盒,加入食材并倒入适量的饮用水,扣紧盒盖。在等待食物煮熟过程中,小科发现加热盒逐渐变烫、盒内传出“嘶嘶”的声音、盒盖小孔的上方有水汽。请解释
⑴先在集气瓶里加入少量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5等份,做上记号;
⑵夹紧止水夹,燃烧匙内加入足量的红磷并点燃,立即塞紧瓶塞,集气瓶内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⑶等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等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导管上的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内,停止时水位大致上升了1等份。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对上述实验原理和设计目的进行阐述。
实验一: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得到固体残留物A。
实验二:往铁粉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得到混合物B。
实验三:加热铜粉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实验结束后得到黑色固体化合物C。
【提出问题】这些气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猜 想】小科:是氧气;小华:是氯化氢;小琪:是氨气(NH3);小金:是氢气。小马马上否定了小琪的猜想,他否定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他们开始着手收集所产生的气体.
实验一:小科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木条不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氧气;
实验二:为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否是氯化氢气体,请你提出一种实验方案;
实验三:为确定气体是否是氢气,小金设计如图实验装置(每个装置均充分反应),甲、丙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不同的,请指出它们的区别。
①如图连接装置;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加入10%的双氧水,观察现象并记录相关数据
③清洗并干燥装置,换用氧化铜粉末重复步骤②,相关数据记录表中,据此分析:
如下表:
物质 |
质量/g |
10%双氧水体积/mL |
集满一瓶氧气所用时间/s |
二氧化锰 |
0.5 |
20 |
25 |
氧化铜 |
________ |
20 |
38 |
④将反应结束后剩余氧化铜固体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并(填实验操作步骤名称),证明氧化铜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发生变化;
⑤向上一步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硫酸并微热,观察溶液颜色,证明氧化铜在反应前后也未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查阅资料】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氧化酶)与空气接触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实验探究】该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验证,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填字母编号)试管中的苹果“生锈”。
【得出结论】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氧化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反思与评价】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