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1九上·普宁月考) 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列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A . 沿尼罗河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 . 在两河流域了解种姓制度 C . 在恒河南岸学会写楔形文字 D . 参观爱琴海看汉谟拉比石柱
  • 2. (2023九上·祁阳期末) “他们建造金字塔耗时甚久,所费不赀(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需要全国一大部分人和大批外来的奴隶长期用于这些巨大的工程。这些工程是凭借专制、虚荣、奴役和迷信建造起来的。只有一个专制的国王才能这样迫使人们去做难以办到的事。”材料说明金字塔(    )
    A . 是古埃及专制王权下的产物 B . 激化了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C . 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D . 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 3. (2021九上·普宁月考)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甲骨被历史学家认定为研究古巴比伦历史、中国商朝历史的极其重要的文物。这是因为(    )
    A . 文献资料比实物资料更具有研究价值 B . 文字记载是第一手资料 C . 文物兼有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价值 D . 实物资料是第二手资料
  • 4. (2024九上·娄底月考) 有学者认为“从种姓制度的另一端看,穷人和地位卑微者也有支持种姓制度的强烈理由,除了最悲惨和最边缘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可以轻视某一些人,这是种姓制度重要的心理特点”。据此可知,作者认为种姓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
    A . 印度统治者利用宗教固化种姓制度 B . 种姓制度符合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 C . 长期分裂的状态有利于种姓制度的长期生存 D . 下层民众相互歧视的优越感固化了种姓制度
  • 5. (2021九上·普宁月考)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这样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这段话反映了(    )
    A . 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B . 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C . 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加民主政治 D . 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 6. (2021九上·普宁月考) 伯里克利时代的法律规定: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据此规定,公元前 399 年由抽签产生的陪审团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表明(    )
    A . 雅典法庭不合法审判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B . 雅典的民主制度不能有效保障公民的权利 C . 雅典陪审团成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法律知识 D . 雅典法庭是雅典城邦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7. (2021九上·普宁月考) 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的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积极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东征建立帝国后,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东征(    )
    A . 是一次正义性的战争 B .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 . 是一次掠夺性的战争 D . 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 8. (2023九上·潮南月考)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其第九表第三条中规定:“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由此可见,古代罗马(    )
    A .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 注重维护法律程序公正 C .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 成文法削弱了贵族势力。
  • 9. (2021九上·普宁月考) 有人评价屋大维时说:“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
    A . 罗马城址是屋大维发现的,富丽堂皇的罗马城也是他修筑的 B . 屋大维凭借武力攻占了罗马古城,用大理石代替了砖瓦结构的建筑 C . 肯定了屋大维结束罗马数十年内乱,确立帝国体制并带来繁荣的功绩 D . 屋大维夺取政权后,出于独裁统治需要,把罗马城建成了军事要塞
  • 10. (2024九下·惠阳模拟) 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
    A . 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B . 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 . 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D . 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 11. (2021九上·普宁月考)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法律产生重要影响 B . 罗马法有完整的体系 C . 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D . 罗马法只适用于古罗马社会
  • 12. (2021九上·普宁月考) 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实料等,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史料等;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等;口述实料包括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依据上述分类标准,下列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

    ①《荷马史诗》   ②迦太基城遗址    ③《史记》    ④《泰安市志》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3. (2023九上·合肥期中) 为了使信徒们不至于被异端思想所迷惑而走上怀疑上帝的道路,基督教会在自己开办的学校中教授几何学、数学、天文学,几何学用来解释上帝创造的世界……而天文、数学和几何学恰好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原点。这反映了(    )
    A . 近代科学的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 B . 近代科学的建立强化了教会权威 C . 基督教神学客观推动近代科学建立 D . 宗教改革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 14. (2021九上·普宁月考)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原富》一书中把“feudalism”翻译为“拂特之制”,进而解释为“顾分土因而分民,于是乎有拂特之俗。……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故地大民众者,王力不足以御临之也”。材料中的“拂特之制”是指(    )
    A . 雅典民主 B . 日本中央集权制度 C . 西欧封建等级制 D . 欧洲庄园制
  • 15. (2021九上·普宁月考) 下列是对中世纪一个西欧庄园中农奴卡洛斯一天生活的描述,其中不可能的是(    )
    A . 清晨,卡洛斯吃过简单的早餐,先到领主的自营地除草 B . 半晌午,到自家的份地里给庄稼捉虫 C . 中午,向领主缴纳继承捐,准备把自己的份地传给儿子 D . 下午离开庄园到不远处的城市中打工
  • 16. (2021九上·普宁月考) “或许一年中有一半时间须为领主工作。除此之外,每当收获或其他农忙季节,他可能被召去承担额外的劳动。更有甚者,所有庄园运输的工作均由佃奴去做。他们有时还得把货物拖送到远至161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修整犁头、树立篱笆、挖掘壕沟、修剪羊毛以及其他一些杂务,也都由佃奴去做。”该材料反映(    )
    A . 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 B . 领主可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C . 佃户可以独立耕作“份地” D . 领主对佃户征收十一税
  • 17. (2021九上·普宁月考) “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城,一名叫格雷西恩的僧侣为那些想了解教会法律的人编纂了一本教科书。于是,许多年轻教士和俗家人纷纷自欧洲各地前来,听格雷西恩阐释他的思想。为保护自己不受该城的地主、小旅店老板和房东老大娘的欺负,这些人组织了一个联合会。”材料中的“联合会”其实就是早期的(   )
    A . 庄园 B . 城市 C . 大学 D . 法庭
  • 18. (2021九上·普宁月考) 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A . 开展世俗教育 B . 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 . 自由讨论真理 D . 学术研究成果更辉煌
  • 19. (2022九上·雷州月考)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些规定说明(    )
    A . 法典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B . 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 . 法典保护帝国境内所有人的利益 D . 法典为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服务
  • 20. (2022九上·汉源开学考)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历史兴趣小组将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进行比较,其共同之处是(    )
    A . 都通过土地分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 . 国家都将土地分给公民,得到土地的公民要向国家缴纳赋税 C . 都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 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了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 21. (2021九上·合肥月考) “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民,每6年按人口班田一次,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下列能够从材料中得出来的是( )
    A . 日本统治阶层内讧和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的吸引是其改革的重要因素 B . 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C . 通过土地制度变革,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 D . 这场变革是天皇开始的自上而下封建性质的改革,其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
  • 22. (2021九上·普宁月考) 阿拉伯人对中国的丝绸、瓷器、长城赞叹不已,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音乐绘画无太多涉及,尤其对宗教和雕塑文化充满鄙夷。这反映出阿拉伯人(    )
    A . 缺乏社会主流思想 B . 对中国文明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C . 无视中国精神文化 D . 只对物质交流感兴趣
  • 23. (2021九上·普宁月考)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力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对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租地农场是一种新兴农业生产方式 B . 租地农场主成为土地的所有者 C . 租地农场主与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 D . 土地关系的变化推动农业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
  • 24. (2021九上·普宁月考) 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
    A . 取决于经济实力强弱 B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 . 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D . 符合了城市封建贵族的利益
  • 25. (2021九上·普宁月考) 备受文艺复兴运动攻击的教会,有悖常理地赞助了人文主义者的文化活动,给他们提供了资金、资料和展示的场所。教会此举旨在(    )
    A . 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B . 挽救自身的衰落并巩固统治地位 C . 促进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D . 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 26. (2024九上·武汉月考) 文艺复兴前夕,意大利的市民阶层重视自由,因为没有自由就不能携带商品走南闯北;敢于冒险,因为害怕漂洋过海,商品就缺乏广阔的市场;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就会失去可观利润。这说明意大利(    )
    A . 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 . 经济发展催生人文主义 C . 资产阶级宣扬自由平等 D . 最先开始远洋探险活动
  • 27. (2021九上·普宁月考) 伏尔泰说“这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以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迄今为止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面前都相形见绌。”这件“头等大事”是(    )
    A . 文艺复兴 B . 新航路的开辟 C . 启蒙运动 D . 宪章运动
  • 28. (2024七下·包河期末) 下表是原产美洲的物种(部分)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表推知,明朝时期,美洲物种的引进(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朝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番薯

    16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A . 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 . 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 .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 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 29. (2021九上·普宁月考) 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再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对外殖民和传播宗教并行 B . 文化侵略多于经济掠夺 C . 掠夺黄金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D . 开辟海外市场,扩大贸易范围
  • 30. (2021·长沙二模) 印第安人说:“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了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欧洲人说:“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对于两个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他”指的是航海家麦哲伦 B . 印第安人是站在资本主义发展角度评价“他” C . 欧洲人是站在殖民掠夺立场评价“他” D . 不同评价体现“他”所参与事件的双重影响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31题13分,32题14分,33题13分,共40分)
  • 31. (2021九上·普宁月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多样的人类文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样,大量借用过去的文明----如中东文明。不过,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唐朝时,中国已发明了火药。中国的火药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1. (1) 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些亚洲文明?
    2. (2) 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希腊古典文明并非纯粹的原始文明”这句话?
    3. (3)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涉及的这些文明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4. (4) 据材料三,说出这些发明传播的特点。
    5.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 32. (2021九上·普宁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园法庭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商业复兴产生于庄园的内部发展和变动。庄园缓慢的进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开拓荒地和建立新的庄园,从而增加了西欧的农产品数量,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流动,为商业复兴提供了物质和人力基础。

    ——《中世纪的庄园经济》

    材料三: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

    材料四: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所发生的事情,尽管进程缓慢,但权力逐渐由封建城堡向城市转移。……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城市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封建领主们却越来越贫穷。后者总是需要借钱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于是只好不断地出让行政权力来换取现金。城市在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愿意收留那些逃难的农奴,这些人只要在当地住满几年就可以获得自由的身份。

    ——摘编自(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五: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手工工场有比较精细的分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能更好的满足社会上日益扩大的对商品的需求。租地农场是在封建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其经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化经营,它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

    ——摘自《历史学习新视野》

    1. (1) 分析材料一中庄园法庭的档案记录,你能得出哪些关于庄园法庭的信息?
    2. (2)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是哪些条件促成了中世纪西欧商业的复兴?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庄园有什么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建立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叫什么?反映此时出现了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什么现象?
    5. (5) 根据材料五,指出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在使用劳动力上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的出现对欧洲社会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33. (2021九上·普宁月考)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黑死病(亦称鼠疫)在欧洲大流行期是1347年至1351年,但仅仅这五个年头就导致约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3或至1/2,很多镇甚至是全员灭绝。触目惊心的死亡景象让幸存者开始庆幸劫后余生,重新思考生存的意义,特别是城市里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对灵魂得救的全神贯注,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观世的快乐。

    ——摘编自彼得·勃鲁董尔《死神的胜利》

    材料二: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

    ——摘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三: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四: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摘自《现代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黑死病”带来的社会危害,并指出此“疫情”催生了欧洲哪一思想运动。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的原因。
    3. (3) 写出材料三中美洲的发现者。材料三与四评述了同一事件的哪一方面?为什么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
    4. (4)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14到16世纪,欧洲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总结"人"和"世界"被发现产生的共同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