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凡是普通的花草树木,随时地种在盆子里的,例如菊、月季、杜鹃等等,只能称为盆植。
②如果是盆栽,那就要树干苍老,枝条经过整理,形成了美的姿态,方才合格。
③一般人对于种在盆子里的花草树木,统称为盆景,其实是有分别的。
④此外还有水石,以石为主体,或横峰,或竖峰,用水盘盛了水来供着,也要点缀几件小玩意。
⑤至于盆景,那么除了将树木作为主体外,还要配以拳石或石笋,和屋、亭、桥、船、塔与人物等等。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藏一片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我原想亲吻一瓣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雪原: ; 。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意蕴丰富。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汉字,提高写钢笔字的水平,博洋学校七年级6班将开展“走进钢笔书法”的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题目。
项目一:
项目二: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不亦说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博学而笃志
传不习乎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蚕儿陈忠实
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②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③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④“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⑤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⑥“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⑦“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⑧“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⑨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⑩“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⑪“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⑫“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⑬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⑭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⑮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⑯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⑰“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⑱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⑲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⑳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
情节 |
老师自报姓名 |
老师为“我”治伤 |
② |
师生养蚕网丝 |
④ |
“我”的心理感受 |
新奇 |
① |
高兴 |
③ |
难过 |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从上面两个选段来看,蒋玉生老师与三味书屋的先生,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不同?
①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
②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簸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所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时心血沸腾 , 特别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难得,因为那里面有父亲的爱。
③记忆里,父亲总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场去买菜,在家用方面也从不让母亲操心。这三十年来我们家都是由父亲上菜场,一个受过日式教育的男人,能够这样内外兼顾是很少见的。
④父亲的青壮年时代虽然受过不少打击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忧愁的样子。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者,再坏的环境也不皱一下眉头,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乐观与韧性大部分得自父亲的身教。父亲也是个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对生活与生命的尽力。他常说:“事情总有成功和失败两面,但我们总是要往成功的那个方向定。”
⑤他的乐观和理想主义,使他成为一个温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没有不能解决的事,就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也是个风趣的人,再坏的情况下,他也喜欢说笑。他从来不把痛苦给人,只为别人带来笑声。
⑥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透过这些工作,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例如我们家种竹笋,在我没有上学之前,父亲就曾仔细地教我怎么去挖竹笋,怎么看土地的裂痕,才能挖到没有出青的竹笋。二十年后我到竹山去采访笋农,曾在竹笋田里表演了一手,使得笋农大为佩服。其实我已二十年没有挖过笋,却还记得父亲教给我的方法,可见父亲的教育对我影响多么大。
⑦由于是农夫,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什么事都应从农夫的观点出发。像我后来从事写作,刚开始的时候,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他也常叫我不要写政治文章,他说:“不是政治性格的人去写政治文章,就像种稻子的人去种槟榔一样,不但种不好,而且常会从槟榔树上摔下来。”
⑧他常教我多写些于人有益的文章,少批评骂人;他说:“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他叫我做创作者,不要做理论家。他说:“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会牺牲农夫的利益。”
⑨父亲的话中含有至理,但他生平并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他是用农夫的观点来看文章,每次都是一语中的,意味深长。
①“可是我吃肉羹时心血沸腾”,理解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②赏析“他常说:‘事情总有成功和失败两面,但我们总是要往成功的那个方向走。’”这句话。
⑴岁月匆匆,走进了中学,也走进了花一样的季节。站在进入中学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考,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我们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我们的道路正向未来延伸。
请以“七年级,我多了一份 ▲ ”为题,写篇作文。
⑵母亲那一句“好好儿活”,如一缕阳光,点燃双腿瘫痪、长年患病的史铁生求生的欲望:莎莉文老师无私的爱,如-缕阳光,点亮患盲聋哑残疾的海伦·凯勒求知的梦想。在你成长道路上,总有一缕阳光普照着你,呵护着你,激励着你……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缕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