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检...

更新时间:2021-12-26 浏览次数:8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孟子进一步提出“变置社稷”的宗教鬼神思想。这体现了先秦儒家的(   )
    A . 认同鬼神天命的迷信思想 B . 人为本重现世的理性思想 C . 天道人道转化的辩证思想 D . 重鬼神远现实的哲学思想
  • 2.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地缘政治活动“隐藏于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人伦体系最深处。”从先秦到秦汉,地缘政治思想“经历着竟雄式向着控驭式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中地缘政治内涵的变化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发展趋势是(   )
    A . 宗法分封制度彻底消亡 B . 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C .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D .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 3. (2023高三上·万安月考) 行会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的主要经济组织之一,自隋唐以来,一直存在于手工业的发展之中。“各行有各行的隐语,非外间人所能知晓”,违背这种行规的同业者得不到行会的保护。行会此种做法(   )
    A . 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创新 B . 加剧了手工业行会间的竞争 C .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D . 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 4.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做出评价:“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融合 B . 汉胡民族交融有利于隋唐经济文化发展 C .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 D . 导致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
  • 5.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2014—201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镇名山”医巫闾山的辽帝陵进行了考古勘察,下图是发掘的部分文物图片,据此可知,辽国(   )

    图1玉册(古代皇帝祭祀用的册书)

    图2手工艺品残块,有契丹小字和汉字两套

    A . 为记录契丹语创造了契丹大字 B . 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 C . 汉民族与契丹族出现文化融合 D . 皇帝经常祭祀于医巫闾山
  • 6.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B . 抑商政策的松动 C . 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 D . 科举制度的发展
  • 7.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下图是章怀太子墓内有代表性的两幅壁画。马球发源于波斯,《打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骏马飞驰,骑士身着窄袖袍,足登黑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客使图》描绘的是鸿胪寺官员接待使臣的场景。这对于研究大唐盛世的史料价值有(   )

    图3                    图4

    ①研究唐代服饰、体育发展              ②最早的中国马球运动场景

    ③研究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体现中华文明海外的影响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
  • 8.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西书七千部是17世纪初,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等人募集的西方书籍,部分收藏于澳门,少部分运往中国内陆,其中有些书目被译成中文,如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荷兰数学家西蒙˙施特芬的《数学札记》,德国矿业学家乔治˙鲍尔的《矿冶全书》。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
    A . 中学窠臼的突破 B . 西方科技得到认可 C . 实学思潮的兴起 D . 西学东渐成为潮流
  • 9.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下图分别为隋唐和元朝时期的大运河示意图。对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都有利于保障都城物资供应 B . 都减轻了南方人民赋税负担 C . 都推动了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D . 都促进了关中与江南的交流
  • 10.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1840年以前,清政府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南京条约》签订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变化表明清政府 (   )
    A . 华夷外交走向近代外交 B . 彻底摒弃传统宗藩观念 C . 主权国家意识开始产生 D . 逐渐重视履行条约义务
  • 11.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上海市博物馆藏有《攻打上海县城阵亡法国官兵墓碑》,其碑文写道:“纪念因激于公义与人道而攻打侵犯上海城之盗匪,于1855年1月6日为国争荣而阵亡诸法(国)人。同国骈(并)肩作战诸友,谨立此碑。”作为直接证据,该墓碑可用于研究(   )
    A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B . 中法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C . 通商口岸的政治经济状况 D . 鸦片战争的过程及其结果
  • 12.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治世主张;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由此可知,他们的主张( )
    A . 适应了实业救国的需要 B . 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 . 弥补了洋务思想的局限 D . 冲击了盲目排外的思想观念
  • 13.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1902年清政府推行司法改革,在基本法《大清律例》的基础上区分出实体法和程序法,在实体法中又细分出刑法、民法、商法等,并改革中央司法机构,大理寺改为大理院。此次司法改革(   )
    A . 旨在改变传统的封建政治体制 B . 实现了地方司法审判权的独立    C . 彻底清理了不合时代的旧法制 D . 推动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
  • 14.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创造性地提出新青年应有的六大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精神”的提出(   )
    A . 批判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B . 回应了变革思想的时代要求 C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 . 激发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 15.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法国学者白吉尔指出:“就现代工业领域而言,中国并没有因战争(一战)蒙受多大损失,不过是错过了若干获取利润的机会而已。这表明,外部有利条件即便对非独立的经济体而言,影响也极为有限。随着欧战结束,中国的工业才真正步人了它的‘黄金时代’。”材料表明中国工业“黄金时代”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 国内政治环境变化及政府的支持 B .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 . 清政府进一步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大规模开展
  • 16.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写给中共中央关于湘赣边界红色割据区域斗争情况的报告中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要扩大红色地方武装,地方武装以分散袭扰为原则;在分析土地问题时,着重阐述了对中间阶级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   )
    A . 国民大革命存在失败的风险 B . 国内民族矛盾逐步上升     C . 红军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 . 党内“左”倾错误严重
  • 17.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1937年10月27日上海四行仓库战役中,租界摩登的中国女郎高叫:“13个小日本,还有一挺机关枪,从曲阜路口过来了!”守军缺粮时,各食品工厂的老板、员工及食品摊主,夜以继日赶制“抗敌饼”,趁夜送到四行仓库。据材料可知,抗战胜利的原因是(   )
    A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 英法对中国的援助 C . 提高中国人民自尊心 D . 群众对抗战的支持
  • 18.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1950年至1954年, 新中国在当时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始对越南和朝鲜提供经济援助,对越南主要是无偿的物资援助和贸易照顾,对朝鲜则主要是无偿提供当时战争急需物资、人民生活物资和部分战争费用。这一做法(   )
    A . 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B . 加剧了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困难 C .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D . 扩大了中国对亚非国家的影响
  • 19.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1959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提出了‘多快好省’这个建设经济、文化的口号。可以快一点,但不可能很快,想很快是吹牛皮。”由此可推知,这段讲话(   )
    A . 试图纠正国家建设忽视规律的偏向 B . 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 . 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D . 否定了“大跃进”的必要性 
  • 20.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激荡三十年》中记述了安徽芜湖的年广九创立“傻子瓜子”,靠诚信和质量闯出一片天地,被当地人称为“瓜子大王”。1983年底,有人把他雇用工人称为“资本家复辟”,引起全国关注。这一现象可反映出(   )
    A . 政府逐步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B .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尚未普遍展开  C . 旧有观念阻碍改革局面亟待打破 D . 对外开放引进技术积极作用凸显
  • 21. (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英国考古学家哈佛菲尔德说道:“有言道希腊教人为人,而罗马开化人类,这就是帝国的功业,而其采取的形式则是罗马化。”这里“罗马化”理解准确的是(   )
    A . 罗马文化以其先进的法律影响世界 B . 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 C . 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具有开创性 D . 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存在一定继承性
  • 22.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某学者认为,古代印第安诸文明与亚非欧诸文明在所处地理位置上有明显差异,这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山地高原型文明的发展条件,亦即地理环境远比其他类型文明更为恶劣,故其文明的进化程度极为缓慢和艰难。这一观点(   )
    A . 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 B . 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C . 说明自然条件决定文明程度 D . 反映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 23.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据史料记载,波斯帝国时期,有许多希腊人来到波斯,他们之中既有医生、学者、工匠,也有失意的政治家。波斯历代国王喜用希腊医生为御医,希腊工匠在波斯秉承国王的意旨,采用希腊风格和东方审美观,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这反映了当时(   )
    A . 人口流动、融合发展 B . 创立制度、彼此借鉴 C . 相互学习、多元一体 D . 依据大河、农耕为主
  • 24.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早期的阿拉伯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后来,地理学知识得到了广泛运用。在9—14世纪,阿拉伯帝国出现了苏莱曼、麦斯欧迪、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正是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才逐步了解和熟悉亚洲及东非地区的。据此可知,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   )
    A . 推动了翻译运动的发展 B . 加剧了帝国的对外扩张 C . 适应了远距离贸易发展 D .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 25.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二:羁縻制度既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我国中原王朝统治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百余年间,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州。

    ——摘编自林超民《羁摩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

    1. (1) 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治理边疆政策的异同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边疆政策相同的积极作用。
  • 26.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军国民体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其内容是效仿德日的军国教育,在新式军队和近代学堂中推行西方“兵式体操”,同时倡导尚武精神,渐而推广至普通民众,以达强国保种之目的。甲午战争后,军国民体育得到维新派的大力提倡,在梁启超等人“改造文弱之风,铸英武之体魄”的呼吁下,国人逐渐认识到体育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1906年学部尚书荣庆将军国民体育引向深入,使“兵式体操”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进一步推展。

    ——摘编自律海涛《中国近代军国民体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维新运动期间,一批具有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改良派,主张发展实业学堂。他们认为,西方各国的强大,在于“农、商、矿、林、机器、工程、驾驶”之强大,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广设专门学校之举指,以达到“通经济变人才”的目的。1898年,康有为奏请设立各省农务学堂,并请“开农报以广见闻,开农会,以事比较。每省开一地质局、译农学之书,绘农学之图”。同年,清政府下诏“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州府县,皆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于是,两江总督刘坤一设立江宁农务工艺学堂;江南道监察御史曾宗彦奏请并经总理衙门议准设立矿务学堂;两广学务张鸣岐在广西设农学堂等等。

    ─摘编自《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以清末实业学堂研究为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军国民体育发展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晚清实业教育改革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 27.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幸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兴起的社会条件。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自治运动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 28. (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
    1956年9月 中共八大 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现了“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1982年9月 中共十二大 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10月 中共十三大 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17年10月 中共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