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六市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联合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02-24 浏览次数:5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 1.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是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其意在说明分封制(   )
    A . 容易导致国家走向分裂 B .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 . 巩固了西周时期的统治 D . 与圣人的意志密切相关
  • 2.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盗贼。”这表明秦朝地方基层组织(   )
    A . 实行地方区域自治 B . 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 C . 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 . 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
  • 3.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图1为汉庭院画像砖上的住宅。该画像砖(   )

    A . 说明当时老百姓生活富足 B . 完全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原貌 C . 体现了汉代民众生活状况 D . 证实汉代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 4.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下表为公元313—450年从北方地区迁到南方地区的人口分布。据此可知(   )

    地区

    苏南、浙北

    安徽

    四川、汉中

    湖北

    江西、湖南

    闽、粤、桂

    人口

    30多万

    约17万

    约15万

    约6万

    各1万多

    少量

    A . 南方开发具有地域不平衡性 B .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定居 C .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初步完成 D . 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
  • 5. 汉朝除京城长安之外的18个都会中,北方地区拥有13个,江南地区只有吴县一个。唐朝著名的城市首推长安,其次洛阳,再次扬州、广州、泉州、益州、越州。这一变化表明(   )
    A . 政治中心南移趋势 B . 南方经济地位日趋加强 C . 城市经济职能为主 D . 关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 6.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北宋宋仁宗统治的四十二年中,先后出现了二十多名宰相,其中不乏吕夷简、文彦博、韩琦、富弼这些历史名臣。在唐宋八大家里,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都是这时走上仕途、入朝为官的。大臣中还有范仲淹和包拯这类一流人物。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
    A . 政治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B . 社会控制相对宽松 C . 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 D . 文化成就臻于顶峰
  • 7.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升格为独立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地位的提高,朱元璋又担心部权过重而威胁皇权,因而于1382年裁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以上举措(   )
    A . 保障了吏治清明 B . 形成了完善的监察体系 C . 有利于加强皇权 D . 体现了政府决策的随意
  • 8. 《太平刑律》规定:“凡吹洋烟者,斩首不留。凡吃黄烟者,初犯责打一百,枷一个礼拜;再犯责打一千,枷三个礼拜;三犯斩首不留。”据此可知,太平天国(   )
    A . 斗争矛头直指外来侵略者 B . 赞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 . 惩戒措施比晚清政府有效 D . 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 9. (2022高二上·昆明期中) 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重点发展汉阳当地工业,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及船舶工业,并在东南地区建立了厦门这一近代化城市。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 . 沿海沿江地带均衡发展 B . 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 . 促进了历史的发展进步
  • 10.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保定、沧州等地时遭到当地民众坚决抵抗,损失惨重。在东三省,北起黑龙江畔,南至渤海之滨,到处都掀起了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瑷珲之战、北大岭之战,清军将领拼死抵敌,前仆后继。这表明(   )
    A . 普通民众成为抗争的主体 B . 清军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 C . 民族危机激发战斗的热情 D . 专制政体仍有较强生命力
  • 11. 1931年9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另一学者张素民也认为:“为纾解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这表明统制经济(   )
    A .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制度经验 B . 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C . 适应了内忧外患的现实国情 D . 抑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 12.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图2为1933年发表的一幅名为《红军的壮大》的漫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 . 中共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 . 工农红军粉碎敌人“围剿” D . 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 13.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1948年5月556月间,国统区人民的反美扶日爱国运动迅速达到高潮,成为全国性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学生成为这一运动的主力军。九三学社同其他民主党派共同高举反美扶日大旗。工商界,大学教授,甚至立法委员也都加入其中。这反映了当时(   )
    A . 国民党统治基础进一步丧失 B . 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席卷全球 C . 爱国统一战线受到民众拥护 D . 精英阶层开始认清美帝本质
  • 14.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说:“我永远忘不了过去中国人被人看不起、受人欺侮的滋味。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们为核武器而献身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能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这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旨在(   )
    A . 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B .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目标 D . 加快工作重心的转移
  • 15.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表2为1985—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与减贫速度简表。引起表中减贫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2

    1985

    1992

    1998

    2004

    2006

    2012

    2016

    2017

    中国GDP增长率(% )

    13.5

    14.2

    7.8

    10.1

    12.7

    7.8

    6.7

    6.9

    中国减贫率(%)

    2.4

    17.5

    17.9

    12.2

    12.9

    23.7

    28.6

    42.3

    A .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变革 C . 国家政策支持引导 D . 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
  • 16.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指出:“(雅典)所有官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全体公民统治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反过来又统治全体公民;所有的官职,都通过抽签来任命。”这一做法(   )
    A . 体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B . 规范了官员选拔任免的程序 C .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D . 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 17.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1573年,直通中国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时盛时衰,运行了两个半世纪。这一贸易路线流通的诸多商品中最重要的是来自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来自美洲的白银,因此被称为“丝—银贸易”。这一贸易(   )
    A .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 适应了殖民扩张的发展需求 C . 确立了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中心地位 D . 奠定了英国殖民霸主的地位
  • 18. 世界上第一本科技期刊出现在17世纪60年代,1750年世界上只有10种期刊;而在工业经济时代,大约每过10年,科技期刊数量便增加10倍。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 扩大了媒体的传播途径 B . 由英国向西欧和美洲不断扩展 C . 促进了科技的飞速发展 D . 实现了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 19. 1879年1月,参议院议员改选时,共和派得到了82个席位中的66个。共和派乘胜追击,提出对行政、司法和军队高级将领中的保守派进行清洗的方案。麦克马洪于1月30日提出辞职。王政派在国家机构中从此大势已去。温和共和派的格雷维当选为新总统。这说明法国(   )
    A . 保皇派失去政治影响 B . 民主宪政成果得以巩固 C . 议会凌驾于总统之上 D . 民主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 20. 有思想家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不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首先要通过向穷人和富人作未来社会的广泛宣传,然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搞一点一滴的试验,建立起一个一个的社会主义据点,然后以点到面,逐步推广,就可以取得全面胜利。这一理论(   )
    A .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 . 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C . 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D . 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幻想
  • 21. 1919年,列宁提出:“我们的国家机关,除了外交人民委员部,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这说明列宁旨在(   )
    A . 推翻临时政府的统治 B . 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 C . 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 D . 总结社会主义革命经验
  • 22.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国会将其归罪于国际贸易,于次年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大幅度提高关税。至1932年,进口实际应纳税物品的平均税率增加了53.2%。这一做法( )
    A . 加剧了国际间的贸易战 B . 遏制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 . 推动国内工业迅速发展 D . 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
  • 23. 1920年,苏俄产业工人比战前减少近1/2,部分工人化公为私、投机倒把、混迹黑市。莫斯科有好几个非法但半公开的黑市,众多社会问题也纷杂而生。贫困和饥饿终于导致了工人们,甚至是具有光荣传统的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们起来罢工。这突出反映出当时(   )
    A .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B . 公有制经济丧失了生命力 C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 D . 苏俄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 24.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1947年12月,杜鲁门开展“忠诚调查计划”。曾与共产党组织或激进的民主组织接触者被认为是“不忠诚”,大学教授被要求进行“忠诚宣誓”,好莱坞的导演们手中都拿着一份“黑名单”——上面的演员都被国会宣布为共产主义者,绝对不能雇佣。这一做法(   )
    A . 规范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B . 导致美苏之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C . 反映出其固守冷战思维 D . 表明文化宣传成为冷战主要手段
  • 25.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表3为1960—1985年美国男女劳动力所占比例情况。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表3

    年份

    男性就业人数(万)

    男性就业比例(%)

    女性就业人数(万)

    女性就业比例(%)

    1960年

    5566.2

    83.3

    2324.0

    37.7

    1970年

    6430.4

    79.7

    3154.3

    43.3

    1980年

    7939.8

    77.8

    4423.5

    50.9

    1985年

    8446.9

    76.3

    5105.0

    54.5

    A . 全面义务教育的实现 B .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C . 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 D . 战后女权运动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 26.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藩镇分布区域与唐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唐代藩镇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唐代藩镇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 27.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困人口往往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要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贫困认定之后,政府会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授予荣誉称号。另外,官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了一些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每逢冬春时节,官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官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可免除部分劳役。

    ——摘编自祖铨《中国扶贫史概述》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扶贫政策产生的影响。
  • 28. (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谢放提出辛亥革命的发生和结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革命运动是原动力,立宪运动是助推手,清末新政是催化剂。  

    陈德辉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有一个必然性的历史轨迹:清廷的极端腐败,改良主义的曲终人散,列强瓜分中国的加速进行,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任何温和的创新和变革尝试都会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必将诞生。

    杨银权认为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强调正是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姜义华则认为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张鸣认为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从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清政府如果能够正常立宪,宪政、民主等制度迟早会落地生根,社会变革也会比较平稳。

    ——摘编自孙芳《辛亥革命百年研究综述》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9. (2023·龙岗一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烟草、棉花乃至后来的靛青曾为殖民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它们作为主要作物的时间并不长,是甘蔗拯救了西印度的种植园主们。

    由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甘蔗和生产蔗糖。尽管加勒比海地区的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草,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

    ——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欧洲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17世纪,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逐渐替代相对昂贵得多的牛奶,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其中的糖分具有提神作用。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洲甘蔗的种植作出合理的解释。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蔗糖引入欧洲产生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