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殷墟手工业作坊布局图
图4 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密度分布图
年份 |
棉价(每担/元) |
成本(每包/元) |
纱价(每包/元) |
纱盈利(每包/元) |
1914 |
29.37 |
119.58 |
139.16 |
19.58 |
1915 |
32.17 |
130.95 |
126.57 |
-4.38 |
1916 |
33.71 |
136.45 |
144.06 |
7.61 |
1917 |
43.71 |
175.66 |
212.59 |
36.93 |
1918 |
51.75 |
200.25 |
221.68 |
21.43 |
1919 |
47.90 |
209.16 |
279.72 |
70.56 |
1920 |
47.20 |
206.64 |
271.61 |
64.97 |
1921 |
45.45 |
200.28 |
210.49 |
10.21 |
1922 |
50.14 |
217.13 |
196.50 |
-20.63 |
材料:其年八月,宰相杨炎上疏奏曰:国家初定令式,有租赋庸调之法。至开元中,元宗修道德,以宽仁为治本,故不为版籍之书,人户寝溢,堤防不禁,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租庸之法,弊久矣。迨至德之后,天下兵起,人户凋耗,四方 大镇,又自给于节度团练。朝廷不能覆诸使,诸使不能覆诸州。四方贡献,悉入内库,权臣猾吏,缘以为奸,或公托进献,私为赃盗者,动以万计。正赋所入无几,科敛之名凡数百。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凡富人多丁,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炎遂请作两税法。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摘编自《唐会要》卷八十三
表2“中国”内涵主题演变表
西周 |
王室以姬姓宗族英原的远近为标准,来确认诸侯的"中囵"身份,"中国"指的是以周王室为被心的“诸夏”候国及其活动区域。 |
春秋 |
孔子主张舞夏可以互通互变,夷狄可遗为中国,中国亦可退为尧狄。孔子作《春秋》,主张“大一院”,强调一统于周礼。 |
秦汉 |
秦的统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身一统"的现实,多民族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伦理等方面建向统一。汉武帝将儒学确立为大一统王朝的正统意识,中央官学不仅让精荚知识分子皆奉懦家思想为正朔,还通过士人群体的交往推动了不同地城文化的交流和大一统意识的形成。 |
隋唐 |
国家疆域辽阔,“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郡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绝入君关皆来朝贡,九尧重译相望于道”的壮观景象。 |
辽宋 金元 |
辽朝认同中华,自称“北朝”,称宋为“南朝”。金接受汉文化,以中华正统自居。全海陵王完颜亮明确表示"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以为正统",试图恍一全国。元朝统治者以"中国”自居。"时天下晏然,国富民足,远夷有古春通中国者皆朝贡请吏。” |
明清 |
康雍舵时期“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大一统进程中不断强化。 |
近代 |
1931年以后。“中华民族"之称谓得到全国各民族的认同,史学家傅斯年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这是信念,也是事实”。 |
——摘编自李克建《“天下”与“一统”:认识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基本维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组或几组材料,以“中国内涵”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材料:古代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往往出现刑讯逼供。近代以降,中西方法律不断发生接触,中国的司法刑讯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批判。1874- 1875年,《申报》陆续发表了多篇抨击刑讯的政论文章,指出,刑讯制度不仅会对案件当事人造成伤害,实际上已经严重危害到中国自己的司法主权,致使洋人不愿接受中国的司法审判。因而欲求国家振兴,收复主 权,必须从根本上废除刑讯制度。1905年4月沈家本、伍廷芳二人联名上奏“删除律例内重法”,得到最高当局首肯,将枭首、凌迟等残酷刑罚在制度上予以废止。然而,一些地方官员受 到传统习惯的影响,以“民俗谤张习为诈幻,非有严刑峻法以临其上,断不能穷真相而成信讞” 为借口,违抗此令。
——摘编自孙家红《帝制中国晚期的废除刑讯运动(1870- 1905)―以<申报>为起点》
材料一:清统治者为维护“根本之地”,对东北地区实行全面封禁的政策,封禁下的东北行政 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二为一,社会处于清政府严密的军事控制之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从增 加财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发,对东北的封禁逐渐松弛。由此,内地人口大量迁入,耕地迅速增加。1861年,牛庄(营口)开港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开始向东北渗透,东北粮食生产迅速被纳入世界市场中。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资本竞相进入东北,设厂开矿。东北传统手工业逐渐采用新工艺和新设备,近代产业开始形成。随着粮豆贸易的发展,工业的勃兴,东北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也日趋活跃。
——摘编自咚冬 《中国东北史》等
材料二: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苏联向我国提供援建项目 42个,其中30个设于东北,投资总额达34亿元。“一五”期间,全国共安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东北地区占56项,占全部投资总额的37.3%。此外国家调集了10余万专业官兵、荣复军人进入垦区,同时,从山东、北京等省、市组织了10万多支边青年以及数以万计的随迁家属,开垦“北大荒”。东北初步改变了伪满时期殖民地战争基地的军事工业结构,转向了面向全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轨道,加强了技术更新,强化了基础原材料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东北地区工业化的起飞为以后的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摘编自吴祖鲤《论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