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达标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2-01-26 浏览次数:8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秦始皇的暴政统治遭到后世多方批评和谴责,但他制定的皇帝制度及其整合和规范的皇帝观念却被后世继承下来,如皇帝尊称为“圣上”“圣皇”,皇命称为“圣旨”“圣诏”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A . 后世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教训 B . 君权神授思想能解决君臣矛盾 C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D . 皇帝制度及观念利于维护统治
  • 2. 1215年颁布的英国《大宪章》规定:“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这表明《大宪章》( )
    A . 促成英国建立起议会君主制 B . 注重维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C . 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 D . 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 3. 如表为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情况(部分)。这一制度的演变( )

    建国初期

    按资历进行晋升

    19世纪30年代

    以党派关系分配政府职务

    19世纪末

    以功绩制为核心进行改革

    A . 反映出三权分立体制的完善 B . 保证了政府的清廉 C . 提高了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 D . 削弱了总统的权力
  • 4. (2022高二上·任丘月考) 1982、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些措施(   )
    A . 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B .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 . 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 . 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 5. 《唐六典》规定:诸外任官人,不得将亲属宾客带往任所,请占田宅、营造碾石、与百姓争利等行为都在禁令之列。由此可知唐朝政府( )
    A . 重视立法规避腐败风险 B . 法律规定过于严苛残酷 C . 制定了完善的监察法规 D . 强化地方官员异地任职
  • 6. 公元前4世纪,罗马平民与贵族在管理事务上平分秋色,公元前3世纪中叶,平民担任大祭司后法律从秘密走向公开,法律知识开始公开被传授,之后的很多法学家也纷纷为当事人解答法律困惑和为当事人诉讼办案。这反映出当时的罗马( )
    A . 公民法逐渐向万民法过渡 B . 法学家成为司法的主体 C . 自然法精神得到较好贯彻 D . 法律的普适性逐渐扩大
  • 7. 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这表明,当时( )
    A . 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B . 加强了思想控制 C . 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 D . 增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 8. (2023高一上·广东期中) 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
    A .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 .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 . 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 9. (2022高二上·唐县期中)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
    A . 扩大了政府行政开支 B . 削弱了居民的政治责任感 C . 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 D . 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 10.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据此可知( )
    A . 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确立 B .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 C . 国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D . 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国家重视
  • 11. (2021高一上·东莞)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 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 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C .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 .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 12. 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B .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C . 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 . 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 13.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 . 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B . 统治阶级的重视 C .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重农抑商的政策
  • 14. 有学者指出,近代天津开埠通商后,“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此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说明新式交通的兴起( )
    A . 改变了天津城市的空间布局 B . 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合理流动 C . 加速了天津城市的改造步伐 D . 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张
  • 15. 下面的图分别为唐代敦煌莫高窟159窟的僧侣刷牙图和成都出土的唐代骨质牙刷柄。这两则史料说明唐代社会已注意到( )

    A . 文化政策对中西交流的贡献 B . 个人卫生保健的价值 C . 民众生存条件改善的必要性 D . 佛教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 16. 政治制度和体系的建立,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40年1月16日到议会发表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演说。议会中对战与不战争辩十分激烈。工商业主、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获得者、鸦片贩子支持下的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从而通过了要求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摘编自虞崇胜《政治文明论》

    材料三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与英国建立这种政治制度有关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国家体制及其弊端。
    3.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4. (4) 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美国、法国、德国的代议制表现形式(政体)?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初期,延续北朝和隋代的均田制,把政府控制的田地平均分配给失去土地的农民,但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大量土地被王公贵族和官员占有。唐初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对均田农民征收的租、庸、调。唐初的“租庸调”,不管农民资产的多毐,都统一按照一个标准来纳税,即人口。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都集中到那些不用缴纳田赋的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但“租庸调”的税制却依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造成税负不公平的加剧和膨胀。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所谓“两税”,并非是指两种税收,而是指田赋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以钱计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启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据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并指出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施两税法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我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来自国外。宋代以前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部分原产于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们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这些早期传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鲜有粮食作物。中唐以后,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有新的农作物引进。其中新航路开辟后由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这些引进作物,不仅增加了我国作物的种类,同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花生、烟草等作物的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了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陆地棉传入后,市场需求旺盛,不久便成了我国棉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对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据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请你对外来农作物在中国古代的传播进行阐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