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
盐酸 |
CuCl2 溶液 |
Na2SO4溶液 |
水 |
Na2CO3溶液 |
NaOH溶液 |
pH |
<7 |
<7 |
=7 |
=7 |
>7 |
>7 |
该同学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目的 | 主要实验操作 |
A | Fe 粉末和 CuO 粉末 | 鉴别 | 取样,分别滴加稀 H2SO4 ,观察现象 |
B | 稀硝酸中含有稀盐酸 | 验证 | 取样,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
C | 硫酸铁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 | 除杂 | 加入足量的铁粉,过滤 |
D | CaCl2 和 CaCO3 固体混合物 | 分离 | 加水溶解、过滤, 洗涤干燥滤渣, 并蒸发滤液 |
①金属表面除锈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
①是(填化学式)②是。
a.稀硫酸
b.盐酸
项目 |
亚硝酸钠 |
氯化钠 |
溶解性 |
15℃时溶解度为 81.5g |
15℃时溶解度为 35.8g |
熔点 |
271℃ |
801℃ |
水溶液酸碱性 |
碱性 |
中性 |
跟稀盐酸作用 |
放出红棕色气体 NO2 |
无现象 |
跟硝酸银溶液作用 |
生成白色沉淀 |
生成白色沉淀 |
小英:取样品,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如果没有明显现象,在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 。
小红:取样品,滴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没有明显现象,在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
小王:取样品,滴加Ba(NO3)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对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硝酸,如果滤渣不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
[提出问题]气泡是怎么产生的?
[猜想假设]猜想1: ;
猜想2:铁与水反应;
猜想3:铁锈与水反应。
[实验过程]为了验证假设,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甲 |
现象 |
结论 |
试管 1 |
有气泡产生 |
猜想( 1) 正确 |
试管 2 |
|
[反思]
⑴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于是他们又设计了如图乙的对照实验,这样设计实验的目的是:。
⑵还有同学想:气体会不会是铁锈与水反应产生的?他认为还要补充一个铁锈与水反应的实验,你觉得有没有必要?
[提出假设]
a.Al>>Cr>Cu
b.Cr>Al>Cu
c.
同温下,取大小相同的打磨过的金属薄片,分别投入到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记录如下:
金属 |
Cr |
Al |
Cu |
与盐酸反应的现象 |
气泡产生缓慢, 金属逐渐溶解 |
气泡产生激烈, 金属迅速溶解 |
无气泡产生, 金属无变化 |
[得出结论]。
原假设中正确的是假设:(填“a”“b”或“c”)。写出铬(铬与盐酸反应后显+2价)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石灰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不应该是二氧化碳。针对小毛的质疑,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建立假设]石灰水中不断冒出的气体是CO。
[查阅资料]CO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
[设计实验并操作]
⑴组装仪器,如图所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⑵在硬质玻璃管中装入一定比例氧化铜和木炭粉的混合物;
⑶在B、C中均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且B.中石灰水保证足量,D中放入湿润的氯化钯试纸
⑷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目的是;
[现象记录]A.中的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成蓝色。
[得出结论]碳能与氧化铜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有一氧化碳生成。
[反思]同学们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原因一是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应产生CO;原因二是反应C+2CuO 2Cu+CO2↑ 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CO;
[评价]从原因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原理:。由此,同学们想到如图装置设计中存在缺陷,改进方法是 。
实验分析:称取试剂20 克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克的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克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与图象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第 1 次 |
第 2 次 |
第 3 次 |
第 4 次 |
第 5 次 |
第 6 次 |
|
加入盐酸的质量(g)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g) |
75 |
100 |
125 |
150 |
172.8 |
197.8 |
①Cu+2H2SO4(浓) CuSO4+SO2↑+2H2O②2Cu+2H2SO4(稀)+O2 2CuSO4+2H2O;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