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选段一: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
(节选自《过年》)
选段二: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到了。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用、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儿,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再配上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闻着就微微有些醉意了!
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很多兔儿爷摊子,一层层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玩兔儿爷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带来快乐。当然,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
同时,北平人会给亲友们送节礼。街上的铺户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中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节选自《北平的中秋》,有删改)
选段三:北京的端午节是多么美丽呢:铺户和人家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路旁果摊上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虽然不好吃,可是看着多么美!
(节选自《赵子曰》,有改动)
①该选段主要介绍了的习俗。
②那时候的对联需要请人手写,而如今的对联印刷精美,丰富多样。有人说如今生活节奏快,没有必要再手写对联了,印刷的就很好看。对此你怎么看?
①北平中秋时节的天气特点可以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为:。
②北平的中秋节有哪些习俗?把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中国人过年
中国人过年讲究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总是离不开一个红字:大红的灯笼点起来,大红的鞭炮放起来,大红的中国结挂起来,大红的棉袄穿起来——试想一下,这场面该有多红火、多喜气、多热闹。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一种鞭炮叫大地红,它浑身上下火红火红的,一放起来响两声“砰——啪”,所以又叫二踢脚。其实这家伙炸响时令人害怕,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放,隔着老远用线香点着它,捂住耳朵转身跑,跑到远远的地方,看着它直冲半空,然后炸成红红的桃花瓣散下来,在扑鼻的硝烟香味里,心里快活极了。这时祖母多半盘腿坐在炕上剪窗花。我读过杜甫的诗:“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在我的老家,你说剪纸没人知道,你说窗花,男女老少都晓得,是用红纸剪成的各种花样贴在玻璃窗上。祖母是剪纸高手,一把蝴蝶样的小剪刀在她手里上下翻飞,一张普通的红纸,一会儿工夫就变出一连串的吉祥物:肥猪啃白菜、猴子掰玉米、猪八戒娶媳妇、小老鼠上灯台——祖母还有这一手绝活,真让我惊奇!一大帮老太太油灯下忙活了几个晚上,于是,在纷飞的大雪中,我看到村中家家户户窗户上门楣上贴满窗花,雪花雪白,窗花鲜红,真是好看极了,看得我们满心欢喜,大声呼叫:“过年啰——”
那时候过年没有中国结,不像现在的步行街上,中国结到处都是。我们家那时候挂纸灯笼,在祠堂里扎好,一家挂两只,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的红灯笼点亮了,整个村庄就像在童话中,安详美好。不过要说最让人怀念的还是八宝饭,八宝饭在当时真是奢侈品,一年也只有年三十才能吃到,那时可弄不到葡萄干、桂圆肉、核桃仁之类,母亲就用腊肉、虾米、腊肠代替。我们家人偏爱咸的八宝饭,但母亲认为过年一定要甜,这样来年的日子才会好,所以八宝饭里莲子、百合、红枣、鸡蛋一定少不得。年三十的晚上,当一大家子老老小小酒足饭饱之后,母亲会把一大碗热腾腾的八宝饭端上桌,大家欢声笑语分而食之,算得上年三十晚上一个小小的高潮,然后众人抹着油汪汪的嘴巴,小孩子就等着大人发压岁钱,而大人们则忙着守岁,后来守岁变成了看春节联欢晚会。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个新年来到,当红鞭炮炸响的时候,当红灯笼高挂的时候,我祝福普天下的中国人:年年吉祥,岁岁平安!(有改动)
①“我们”放鞭炮;②;
③家家挂灯笼;④;
⑤;⑥;
⑦大人忙着守岁。
其中详写的是,略写的是(填序号)。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