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内容 |
一 |
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 |
二 |
它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得那么激烈……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 |
商标分类 |
有“华”或“国”字 |
以物象为称 |
直接表达意愿的 |
百分比 |
28.6 |
42.8 |
28.6 |
举例及说明 |
“大华”牌仪表 “爱国"牌香烟 |
“钟标"牌,图案是盾牌形状,盾牌上有写着“中”字的警钟 |
“抵羊""牌,图案是“双羊抵角”",含有抵制洋货之意 |
年份 |
1922 |
1923 |
1924 |
1925 |
1926 |
1927 |
出租土地农户占全体农户比重( %) |
2.8 |
3.3 |
4.2 |
6.1 |
17.4 |
13.0 |
出租土地(百万俄亩) |
一 |
3.0 |
4.5 |
7.0 |
10.9 |
13.3 |
使用雇工农户占全体农户比重( %) |
1.0 |
1.0 |
1.7 |
1.9 |
一 |
19.8 |
雇工人数(百万) |
一 |
一 |
1.0 |
1.2 |
1.635 |
1.632 |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法律逐渐成为当时朝野上下的基本共识。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委任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主持修订法律之事,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在沈家本的主持下,当时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奥地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民商法学论著则以日本居多。但清末的民法学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即便有个别中国学者完成的论著,也多属于外国民商法的介绍。清末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主政者也考虑到中国自己的国情,尤其是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但是,总体上看,清末民商事法律制度及其民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仿效德、日等西方法律的结果,是一种“拿来主义”的策略。
——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百年中国民法学之考察之一》
材料三: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原因。
以上是欧美近代以来部分大事件简表,请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表中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材料:1940年,晋察冀边区参议员的选举是以县为单位进行,但其选举过程是先进行各区直接选举,然后当选代表参与县级选举,选出该县参议员,之后再进行边区一级参议员的选举。选民通过公开发表演说、进行竞选宣传等方式来争取选票。在选举手段上也针对选民情况制定出许多适合群众的方式,如识字的用选票,识字不多和不识字的用划圈、划杠、划点、投豆等办法,一人一票,谁要选谁就选谁,谁也不能控制谁,这就为直接选举奠定了方便的参与基础。1941年3月,晋察冀边区参议员的选举工作顺利完成。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民主大选中,晋察冀边区有90多个县共计1500万人民当中,参加区选的选民达79.45%,参加县选的为78.8%,参加边区参议会选举的选民达91.1%.晋察冀边区这次大选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在抗战进程中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的一次新尝试。
——摘编自杨洋《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的参议会》
材料:二战中,美国的原子弹对日轰炸中所凸显的破坏力,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恐怖的核时代,战后,消除日本的核武装能力是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重要环节,美国联合参谋本部向盟军总司令部发布新的指令,要求扣押日本核能及其相关研究的全部设施。而冷战大幕开启、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价值陡然上升。1951年9月8日,美日正式签署《旧金山和约》,条约中并无禁止或限制日本核研究的内容,此举标志着美国对日“全面核限制”政策解禁。但美国联合参谋本部明确指出,禁止日本独自进行核武器研发。随着核扩散使得核秘密价值不断缩水的情况下,美国试图在形式上将核角色从“垄断者”调整为“供给者”,1955年《日美核能研究合作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美国将日本纳入其核政策体系。同时,日本也成功地从美国得到了研究所用的核材料及其相关技术。
——尹晓亮《日美核能合作的历史缘起(1945-1955)》
材料:顾准(1915-1974),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12岁到上海立信会计事务所当练习生,19岁时跑遍上海所有银行,看账本、借单,完成的会计学著作《银行会计》,成为国内第一本银行会计教材,被各大学采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长、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和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在他接管上海财政系统的三年时间里,这座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已经从国民党手里濒于崩溃的烂摊子变成支撑共产党新中央政府的最大财源,也为日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奠定基础。1957年他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第一次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他的观点影响了吴敬琏等经济学家,他们在30年之后为建立市场经济所作的论证,为改革开放起到了推动作用。
——摘编自顾准《顾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