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长寿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1高二上·长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长征万岁!”会场里刹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毛主席打断口号声继续说:“二万五千里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的苏维埃政府,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来河、潇水、湘江、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彝、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我们完成的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下,然后又接着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入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作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

    (节选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

    材料三: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深情回望一年来的红色足迹:“我沿着中国革命的征程砥砺初心。从江西于都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到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从甘肃高台西路军纪念碑到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每个地方都让我思绪万千,初心和使命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习近平主席真挚的话语、深沉的情感,传递着对初心使命的坚持、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让我们感受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伟力。

    2019年,我们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定不移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整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从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到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再到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更彰显了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只有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和前进动力,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是近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在2020年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迈出关键一步。现在,冲锋号已经吹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把理想信念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行,带领人民把伟大梦想变为现实。

    (节选自《初心和使命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1月3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征时间长,跨度大,难度高,但红军仅用了十二个月克服了种种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空前伟大的远征,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B . 《伟大的转折》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凶险惨烈的殊死战役解释红军当年出发的原因,并向观众解读红军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 C . 张富清、黄文秀、杜富国等人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因而他们成为了拥有高尚政治品格的党员干部。 D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梦想,而且成为了近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共产党向人民以及历史上交的完美答卷。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作者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B . 长征精神具有独特性,因为它属于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但同时它也具有普适性,因为它已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C . 艺术创作的长征因艺术要真实再现长征深厚的历史、思想、人文内涵而显任重,因艺术要匡扶这些都将淹没于历史长河的内涵而显道远。 D .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既是长征时期的信仰和精神内核,也是新时代走好长征路的精神伟力和不竭动力。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的一项是(   )
      A . 一九三五年二月,遵义战役打响,红军占领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同时还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遵义战役成为蒋介石的奇耻大辱。 B . 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连破二十座县城,在培江地区扩红七千五百人以上,在松理茂地区扩红了一千多人,在岷洮西地区扩红三千多人, C . 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时有十万人。抵达延安时大约只剩下一万人,损失可谓巨大,途中充满了艰辛,胜利来之不易,但艰苦卓绝绝对吓不倒红军战士。 D . 考虑到丹巴藏民独立师的特殊情况,红军解散了丹巴苏维埃政权及藏族武装。返回藏区的这些人因长期怀念红军,后纷纷成为帮助解放军进藏的积极分子。
    4.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1高二上·长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林英从袋子里掏出一个纸卷,慎重地放进靠窗台子的抽屉里,又慎重的把它推好,靠了台子,微微的仰起头来,用右手掠她的头发,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我有信没有?”她轻轻地问她表妹。

    有的,她表妹把书的手垂下一边,“在这抽屉里。”林英拿出了信,是岑写的。

    岑,她知道,是她叫做弟弟的那个同志。这时,一个幻影便袭上她的视境:这是一个青年,(1)在眉底的眼中,射出苦闷的光;他的唇是颤抖着,仿佛有种尖锐的东西在磨砺着他的心,他的皮肉,以至他每个的细胞。

    她能在什么时候,都想起他们初见的一次,这时是夏天,他穿着灰色的布衫,局促地,怯懦地看地,于是她便想:

    “他是一个最受压迫的阶层里出来的吧?……”

    以后她和他熟了,“他是一个诚恳的青年,”她是这样印象着。

    他现在作为一个幻影出现在林英眼前的,是多么可怜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他恳求似的眼光,是在追求什么呢?他颤抖的嘴唇,是要讲什么可怕的字句呢?……

    “姊姊,我说过,我是缺乏一种发动的力,我的生命是愈趋愈下的一支病苇,我的理性,其实何尝有什么决口,只是我在情感上是狂风暴雨的牺牲。我夜不能睡,我白日坐着时,却梦着不可知的幻境,我走在马路上,仿佛是一个吃醉了酒的人,柏油的路面像棉絮似的蠕动着。

    “我昨晚独自在D公园里徘徊,我突然感觉到死的诱惑,高耸的大树,鬼怪一般的伸上天空去,铁青的天空,只点缀了嘲弄似的几点星光,我面对着栏外的江面,无尽的水波,倒映着凌乱的灯影……

    “以前我不是有句诗叫‘灯影乱水惹人哭’的吗?那是真的。我最怕见这景象,见了一定是悲伤,是追忆,是哭泣,是死的憧憬。

    “我那时觉得,我为什么没有一个来扶持一下的人呢?为什么没有一个握着我生命之缰的人呢?再想,如果我放弃了我生命的占有,而勇敢地跃入无尽的碧波中去,一切会怎样呢?一切要依旧的,公园依旧是那么静美的,上海的夜依然是那么呻吟的,乱水灯影依然是那么凄凉的,一切都不会改变……

    “但我终于是想起了你,我想你怕是我最后阶段中生命的握有者吧!”

    沉重又压在她心头了。

    但是女工们的喧声叫醒了她。她看着她们,呀,她们的脸,她们的脸!疲劳、兴奋,整个的都表现着一种向上的蓄意,她们仿佛是一列疾驰着的列车……

    理性支配了她,她于是对自己说:

    “我要回他一封信,我要打破他的幻灭!”

    她坚决地握一握拳头。

    (节选自殷夫《小母亲》①)

    文本二: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2)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来之不易的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注释】①《小母亲》,作者于1930年发表。小说塑造了一个走向成熟的女共产党员林英的形象,她出身于相当富有的家庭,本来可以“在华美的环境中,做她女性的春梦”,但她仍愿抛弃“好的享受,好的生活”,为了正义和真理,“准备迎接一切的苦难和不幸”。作者截取生活中的一天,描写她从清晨到夜晚的繁忙的革命活动,展示了她成长的经历和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怀。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岑的形象是作为与林英的形象对照者而出现的,他是一个革命征程中苦闷彷徨者。 B . 读了岑的信之后,林英心情沉重,但看到女工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她决心写信打破岑的幻灭。 C . “破洞”的出现,印证了牺牲的就是小通讯员,也写出了新媳妇和“我”万分痛惜的心情。 D . 《小母亲》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者奋勇前行的青春,与《百合花》故事发生在同一时期。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林英与岑的第一次见面属于补叙法,林英当时感觉岑是一个从最受压迫的阶层出来的青年。 B . 文本一信中,作者多次运用疑问句式,极力表现了岑在现实面前的一种迷乱心境和内心的感伤、颓废。 C . “她坚决地握一握拳头”,表达了林英对继续走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对打破岑的幻灭的信心。 D . 文本二中,“缝破洞”这个动作细节描写表达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愧疚、疼爱以及敬重的复杂情感。
    3. (3) 小说中,岑给林英写了封信。请简要分析这封信在小说中的作用。
    4. (4) 请对两则文本画线处有关人物的描写手法进行简要分析,指出不同之处。

      ①在眉底的眼中,射出苦闷的光;他的唇是颤抖着,仿佛有种尖锐的东西在磨砺着他的心,他的皮肉,以至他每个的细胞。

      ②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1高二上·长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二岁,大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广自请,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薄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B .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射/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C .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D .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 万户侯: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B . 太尉:曾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秦朝时与丞相、御使大夫合称“三公”。 C . 结发:可指男子到了年龄开始束发;也可指结婚,或原配妻子,文中便是此意。 D . 刀笔:古时读书人常随身带着刀和笔,借指文牍。后来称负责文案的官员为“刀笔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广善于骑射。文帝时,匈奴人大举入侵,他参军因斩杀敌人首级多,被任命为中郎;后随从文帝出行,多有功助。 B . 李广为官清廉。他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 C . 李广体贴士卒。他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缺粮断水时,先让士兵喝水、吃饭,对士兵宽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 D . 李广出战无功。大将军卫青认为他年老,让他走东路截住单于,但他没有辞别就自行追击,迷失道路,被卫青责问。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

      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5.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诗句说明李广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表达了后人对李广景慕之情。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李将军令人敬佩受人爱戴的原因。
  • 4. (2021高二上·长寿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陇西行

    耿湋

    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犹未剪,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

    【注释】①封狐:大狐,这里指边境敌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二句“大雪”“稀”,言边地酷寒、人烟稀少;“阳关”“陇”,点明边塞诗的题材。 B . 三、四句中边关将士的情感,与“燕然未勒归无计”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 C . 五、六句蕴藉丰富,塞外之荒凉,时空之无限,心中之忧愁,皆熔铸在这十字之中。 D . 全诗用字凝练,用典精当;写景壮阔,格调高昂,体现出了作者积极进取的胸怀。
    2. (2) 人言此诗有“万里之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 5. (2021高二上·长寿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春江花月夜》中,良辰美景引发诗人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
    2. (2) 《将进酒》中抒写万古寂寞,并用饮者留名自我安慰的诗句是:“。”
    3. (3) 《燕歌行》描写汉军被围后思妇征夫两地相思的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1高二上·长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共分6个部分,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照片275张、文物252件。展览当日,人们从四面八方____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追寻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面对80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一位青年人正手托画板,专心致志地_____红军长征主题的美术作品,在_______的参观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他在谈参观感受时说:“虽然没有亲历长征,通过这个展览,却有_______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克服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红军官兵团结一致,生死与共,以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汇聚   摹写   熙熙攘攘   设身处地 B . 汇流   临摹   川流不息   设身处地 C . 汇流   摹写   熙熙攘攘   身临其境 D . 汇聚   临摹   川流不息   身临其境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饱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B . 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冲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饱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C . 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D . 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克服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冰山雪岭空气稀薄,沼泽草地渺无人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了出来。 B . 冰山雪岭空气稀薄,沼泽草地渺无人烟,彰显了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 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过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表现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 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过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 7. (2021高二上·长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字要写得好,_________。书法的技巧如果不故弄玄虚的话,一天就讲完了,但练起来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书法既不能不讲技法,又不能光讲技法。

    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没有博大的胸怀是不行的。如果一个时代有了许多大书法家,表明这个时代的胸怀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书法是一个时代的折射,_______,能够照出这个时代是否了不起,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书法家应该是有文化的人。如果没有文化,书法基础只能越来越差。现在有些人二三十岁时就把字写得很好了,年长后,________。这是因为年轻时字写得很好,再加上有朝气,自然不错。但等到年龄大了,朝气没有了,如果没有学问,写的字反而没有以前好了,体现出混气和老气。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三个句子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1高二上·长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八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成为“霸屏”的弹幕。“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留言“刷爆”朋友圈,无数网民以此缅怀抗战英烈。“祖国没有忘记你们,谢谢你们!”志愿军烈士家属、退伍军人成为航班上的“重要客人”,机组人员通过广播向他们表达敬意。“长大后,要和爸爸一样守护祖国。”“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女儿在《开学第一课》中的一句话,为少年儿童播下争做帕米尔雄鹰的火种。

    这些片段在令我们动容的同时,也在向世人宣告: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今天,“致敬英雄,学习英雄,成为英雄”已是全社会的共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