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2022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三)

更新时间:2022-03-30 浏览次数:10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 (2022·四川模拟) 西周初期,周王室通过赐姓、命氏来分封新的诸侯国,这些受封的诸侯承担起向更远的地方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的使命。这表明分封制(    )
    A . 导致了诸侯争霸形成 B . 扩大了王畿的统治区域 C . 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 D .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 2. (2022·四川模拟) 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 . 巩固了政治大一统局面 B . 弥合了儒学内部的分歧 C . 开启了儒学官方化进程 D . 消除了儒学的迷信色彩
  • 3. (2022·四川模拟) 唐初,“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代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此时唐诗中描写江淮水运方便之处的村民“尽去作商贾”“求利莫求名”的记载比比皆是。这反映出,唐代中后期(    )
    A .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 . 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C . 经济发展催生腐败 D . 士人丧失功名意识
  • 4. (2022·四川模拟)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百官的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帝王的职能。这一变化(    )
    A .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 纠正了机构重叠弊端 C . 提高了监察效能 D . 保障了监察机构独立
  • 5. (2022·四川模拟)   1862年,清廷命曾国藩保举封疆、藩臬人材,并明确提出“有职分较卑而器识甚远,将来堪以登用者,并着一并具奏。”此后出现了督抚擅自任命下属官员的情况。这说明当时(    )
    A . 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B . 选官用人体制灵活高效 C . 朝廷纵容地方政府扩权 D . 列强侵略波及官僚铨选
  • 6. (2022·四川模拟) 下图所示为晚清中国机械进口的发展趋势(单位:元)。对这一趋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 清廷产业政策全面与世界接轨 B . 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大幅减少 C . 民族工业核心竞争力急需加强 D . 民族工业的结构调整趋于合理
  • 7. (2022·四川模拟) 下图为 20 世纪 30 年代初,《申报》上为新推出的产品刊登的两幅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 . 民族工业发展的困难重重 B .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 . 时局变化影响商业营销策略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8. (2022·四川模拟) 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 . 中国的软实力增强 B . 中美审美观念趋同 C . 中美关系开始好转 D . 浪漫主义艺术盛行
  • 9. (2022·四川模拟) 在古代雅典,五百人会议的常设机构是五十人团,由五百人会议成员分组轮流执行,抽签决定任职次序,不得连任,相当于一届政府。每届任期35至36天,一年正好有10届政府。这一政务运作方式(    )
    A . 避免了决策失误 B . 保证了官员廉洁奉公 C .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 蕴含着直接民主理念
  • 10. (2022·四川模拟)  12、13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古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13世纪后半期,许多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也赴法国学习观摩。这一现象说明(    )
    A .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黑暗 B . 文化交流催生宗教改革 C . 法国是人文精神发源地   D . 西欧文化存在断裂一面
  • 11. (2022·四川模拟)   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    )
    A . 试图消除城乡差别 B . 强调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C . 重视经济利益刺激 D . 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12. (2022·四川模拟) 下表是“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简表。

    总统

    任期年份

    提出议案数

    通过数

    百分比

    艾森豪威尔

    1954—1956

    664

    349

    52.6

    1957—1960

    851

    335

    39.4

    尼克松

    1969—1972

    669

    243

    38.4

    1973—1974

    280

    90

    32.1

    表中的信息说明美国(    )

    A . 政治运行体制趋于僵化 B . 权力制衡影响行政效率 C . 联邦政府职能日益现代化 D . 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减弱
二、非选择题。
  • 13. (2022·四川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统治者确立了“天下归心”的文化立国战略,着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四夷”开始与“华夏”相对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华夏居中、夷狄环绕四周”的天下格局开始形成,天下遂成为制度和文化的世界。在诸子长达百年的争鸣中,却一致倾向于“大一统”,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基础。至此,天下观实现了世界观、文化观和政治观的融合,成为影响中国人最为深刻、持久的传统观念之一。

    ——据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

    材料二: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在实践和认知两个层面上走向从传统天下观向现代国家观的艰难转型。西方的征服以至几近“亡国灭种”的经历,开启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革命,这是一场观念、制度和文化的深刻变革。培养民智,促使“臣民”向“国民”转变,改变“柔性疆域”意识,树立领土主权原则,建立现代政府,内争民权、外争国权成为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初步完成。

    ——据王鸿生《论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观和世界观》

    材料三:从历史的大视角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等级天下观”的衰落,主权平等国家观的相互博弈后,现在开始朝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的“平等天下观”发展,这一“天下观”既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下观,也有别于西方“丛林法则”天下观,而是一种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天下观。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和历史担当。

    ——据张学森《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近代前期国人探索近代民族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整体发展所做出的的贡献。
  • 14. (2022·四川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二者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存在重大的差异:前者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后者则相反,它以人为中心,透过人的视角,从人的经验出发了解自身、认识自然。但这并不是说科学与人文没有相通之处,更不是说科学家都是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主义者,或者说人文学者都反科学。相反,许多科学家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许多人文学者则热心科学,虚心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

    ——据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2022·四川模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 16. (2022·四川模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夏曾佑(1863—1924)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着手,到1906年写成并出版了《中国古代史》。夏曾佑在该书的《序》中,明确表示研究古代史是为了“知来”,“以供社会之需”。他划分由图腾而宗法、由宗法而国家的社会进化阶段,并认为私有制和专制制度取代古代的公有制和公选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这些显然比传统史学中美化古代、视上古为黄金时代的复古观念高明得多。他认为“古今人群进化之大例,必学说先开,而政治乃从其后”。《中国古代史》最先采用篇、章、节的结构,以时间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在描述历史递嬗时,采用“一代兴亡所系者加详”“一人一家之事无不从略”的处理方法,把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明晰完整、详略得当地一气贯通。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曾佑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夏曾佑的史学思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