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8* 蒲柳人家(节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蒲柳人家》...

更新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4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qiàn)    呻(yín) 子(fèi)    断壁残垣(yuán) B . (jì)    气(dáo) 席(yán)    荣(yīnɡ) C . 伏(qián)    隐(nì) 戏(xuè)    呱坠地(ɡuā) D . 午(xiǎnɡ)    威(xià) 子(zhuó)    臜(ā)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嘬嘴  芭蕉  老茧  提心掉胆 B . 温训  呼哨  许愿  呐喊助威 C . 驾驭  熏陶  憋闷  天怒人怨 D . 谩骂  元霄  擀面  咬文嚼字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蒲柳人家》这篇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丈青大娘等人物形象,歌颂了运河两岸淳朴的民风民性。 B . 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C . 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56%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 . 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本来是个好动的孩子,现在你要他一天到晚坐在家里,他难受得如坐针毡 B . 在春风和煦的星期天,老师带领我们来到野外,欣赏美丽的春景,师生共享天伦之乐 C . 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 , 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 D . 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搭救何满子;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 , 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 5.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横线处与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通过家风家训建设改善村风民风,我市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我们深有感触的是,家风家训的确立要切合实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A . 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借鉴外地经验 B . 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做好经验总结 C . 避免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D . 避免说一套,做一套;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 6. 下列选项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荆门市教育局积极开展“放眼看世界,我与‘一带一路’”。各校踊跃参加,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B . 这次成功演示表明,未来使用高容量、自由空间的量子通讯,创建地基网络和卫星之间的安全通信链接将成为现实已是明证。 C . 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质量提升速度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以价格为主的产品竞争格局亟待改变。 D . 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 7.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

    ②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

    ③我差一点儿扔了这把老骨头,你还咒我!

    ④自己已经老迈年高,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来;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

    ⑤何满子对爷爷心怀不满,拿白眼珠儿翻瞪爷爷,闷坐在窗根下,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

二、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荫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愣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1. (1) 选文第2段详细地叙写了一丈青大娘惩戒几个纤夫的事件,请给这一段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5个字。
    2. (2) 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 (3) 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句的妙处。

      ①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 , 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 , 也不倒嗓子。

      ②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 , 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 , 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4. (4) 用波浪线画出选文中与“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相对应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5. (5) 选文画横线的句子将一种事物连续比喻成多种事物,请依照这种形式,仿写一个连续比喻的句子(至少连用两次比喻)。
  • 9. 阅读选文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一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代代,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⑪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⑫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⑬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地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⑭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⑮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⑯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⑰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⑱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⑲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2. (2) 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3. (3) 说说第⑬段两处划线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4. (4) 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5. (5) 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了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⑪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⑫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⑬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⑭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⑮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⑯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⑰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⑱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⑲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⑳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有删改)

    1. (1) 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2. (2) 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3)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4. (4) 说说第⑲段画线句的含意。
三、综合表达
  • 11. 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读下面的句子。

    ①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从修辞、语体色彩、语言特色三方面加以分析)

    ②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从句式、节奏等方面加以分析)

  • 12. 《蒲柳人家】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 13. 《蒲柳人家》一文采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典型而又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一丈青大娘,她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对孙子疼爱有加。请你运用动作描写,描绘运动场上一个精彩的活动场面,力求生动传神,有文采。100字左右。
  • 14. 从小说《蒲柳人家》所描写的景物和风情中,我们仿佛闻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欣赏到了京东地区北运河畔的风光,如同漫步在家乡的土地上。为此,班级举办了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字数在200左右。

    例文: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永远是养育我们的沃土,家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圣地,家乡永远是塑造与陶冶我们心灵的港湾。首先我来抛砖引玉,说说我的家乡。我的家乡美如画:春天,这里草木吐出点点幼芽,五颜六色的鲜花次第开放,春天的家乡像个美丽的大花园;到了炎热的夏季,

    人们就去海滩消夏,有带着游泳圈在水边嬉戏的小孩,有坐在海滩上享受目光浴的老人,有在水中尽情畅游的年轻人……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秋天里,天高气爽,凉风习习,瓜果飘香,让人心旷神怡;冬雪一下,给大地换上银装,我们就开心地打雪仗,堆雪人。这就是我的家乡.同学们说美不美?我热情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到我的家乡做客观光。为了加强并深化大家对家乡的全面认识,增加对家乡各方面的了解,培养我们爱家乡的情操,我们特举办这次“家乡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