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结果 |
1832年 |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
1867年 |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
1884年 | 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 |
1918年 | 一部分妇女首次获得普选权。 |
1928年 | 21岁以上女子获得选举权 |
上面是英国议会改革进程表。据此表格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材料一 自景帝之后,王国官吏在西汉政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地方诸侯的僚属转变为中央派往王国的代表。王国国相既然由西汉中央派遣,西汉中央为了使其忠于中央,避免诸侯王擅权,必然会考虑到国相任职的地域性限制问题。景帝之后,诸侯王与中央派遣的国相之间冲突激烈,如赵王刘彭祖:“彭祖立六十余年,相两千石无能满二岁,辄以罪去,大者死,小者刑,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诸侯王与中央派遣的国相的冲突也印证了西汉景武之后国相之任已实行地域回避制度。
——摘编自冯洋《西汉地方长官地域回避制度》
材料二 巡检司的普遍设置,从制度上突破了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惯例,政府在乌镇、南浔、乍浦、盛泽等江南市镇或设府厅级官员驻镇,或委派县丞、主簿管理等多层次的治理模式,既有效分担了府、县级政府的行政责任,更突破了以往“国权不下县”的传统,是国家权力延伸至县以下的直接体现。严密而发达的乡里和保甲制度,只是国家控制管理基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国家力量还以其他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其中。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
材料三 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府、州县以下的建制无多大变动,但在省一级则有几次较大的变动,这反映出朝廷既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但在实际统治中,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为此,在500多年中,随形势的变异,一再对行省做了实际上的重大调整。
——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一 梭伦改革规定贵族会议可以审讯阴谋推翻国家之人;并且制定了一条法律,规定公民在面对内争时,不能袖手旁观,要加入一方,否则剥夺其公民权,实际上公民只是获得了参与内争的权利,并没有决断贵族党争的权利。克利斯提尼改革规定:在第六个议事月,公民大会提案讨论是否需要实行“陶片放逐法”,如果表决同意,则在第八个议事月再一次召集公民大会,决定具体放逐谁。
——摘编自贾文言《浅论克利斯提尼改革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材料二 雅典民主制的最大特色,即所谓“直接民主”或全体公民真正全面地直接参政,最后完成于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定为每周至少召开一次,来讨论决定当时的“国务政事”,陪审法庭的人数扩大为固定而又一年一改选的六千人。这相当于雅典公民总数的七分之一,庞大的陪审法庭随时审理每日发生的公务与私事方面的一切纠纷和案件。
——摘编自耿亮《对雅典民主制度的再讨论》
材料三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民主管理的新模式,创造出了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表决制、议会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些民主原则与民主运作的方式等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繁荣得益于公民聪明才智的施展。作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美国深深打下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烙印。
——摘编自何亚华《以美国民主宪政为例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在这数千年的时间里,虽然王朝更替,但是政治制度还是一朝一朝延续下来。这种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和在沿袭中变化发展而形成的阶段性,以及各项具体内容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核心进行的,这个核心就是皇权。秦统一全国以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和强化,官僚政治制度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成为支配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一种基本形式。中国长期的封建时代虽然不断经历改朝换代但只是更换皇帝而已。究其原因,实是顽固的人治观念在作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官吏的任免、铨选、考课、奖惩等逐渐制度化,其体系之完整,规范之详密,制度之完备,均居于同时期世界的前列。
——摘编自姚伟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嬗变与特征》
材料二 孙中山以其三民主义努力启迪人民的政治文明意识,使人民认识到社会进化是不可抗拒的世界历史潮流,从政治制度变革的角度向国民灌输了鲜明的政治文明意识。这以后,尽管出现了袁世凯、张勋等独夫民贼,但都被中国人民一个个赶下了台,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辛亥革命把皇帝赶下了台,民主权威和政党权威代替传统的君主权威和清官权威,多元化主体参与政治的局面初步形成。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改变了封建专制的政治运作系统,同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为中华民国设计了一套制度架构。在如何推进中国现代民主政治进程,孙中山提出和平渐进,稳定有序的思路。辛亥革命斗争实践中,孙中山坚持必须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腐朽政权,建立新的革命政权,同时又竭力主张和平建国、渐进改革。……各个方面来看,辛亥革命应该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开端。
——摘编自张全省马小茹《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开启》
材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将政治妥协界定为:“国家、民族、阶级、政党集团之间在利
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做出让步,以缓解矛盾的一种行为。”以这一概念为基础,学者龙太江进一步将政治妥协定义为“冲突、竞争的政治行为主体(国家、
民族、阶级、政党、政党集团等)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以及基于避免直接对抗造成严重后果的共同认识或默契而相互做出让步以求得争端缓和、平息以至解决的行为、方法与过
程。”万斌、罗维认为政治妥协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中,政治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各方,以
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依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或
暂时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
——摘编自张丽娟《政治妥协及其对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根据材料,就政治妥协的定义任选一种观点,并结合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的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