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2-02-08 浏览次数:64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句中划线的“和”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部作品得到读者的欢迎得到读者的肯定。 B . 通过报警人语气、电话那头传进来的声音,接警员初步判断是对方在吵架。 C . 鲜花使这暗淡灰气的房屋有了一线活力生机。 D . 我们兄弟手足情深,怎能丢下生病的哥哥弟弟去看演出呢?
  • 2.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yú       山gǎng       灭fù B . 裂bèng     朝xiǎn       聚jiān C . 过来xí     烧zháo       开chuài D . 亮huò      闷biē        犁
  • 3. 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 B .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梁那样淳朴可爱。 C . 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D . 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 4.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历经岁月、__①__越时空,抗美援朝精神始终历久弥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都要汇聚万众一心、__②__力同心的民族力量,都要__③__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这种融入民族血液中的伟大精神,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A . ①跨 ②戳 ③段 B . ①挎 ②戳 ③锻 C . ①挎 ②勠 ③段 D . ①跨 ②勠 ③锻
  • 5.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反问) B .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排比) C .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儿,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比喻) D .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
  • 6. 下列句子,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 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 B .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土是可爱的吗? C . 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D .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 7. 下列对《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胡骑鸣啾啾”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用景物的变化,巧妙地暗示征程的变化。       B . 用景物烘托木兰思乡的心情。    C . 用景物表现女性细腻的感情。    D . 用景物揭示生活骤变对木兰性格的消极影响。
二、综合题
  • 8. 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祖国,您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 (2) 请你介绍一下我国的国旗——五星红旗的构成及其内涵。

    3. (3) 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你们班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 9. 依照句子,完成下面的句子。

    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仿句:在校园的小径上,无数欢声笑语。在沸腾的操场里,,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在教室的课桌上,

三、文言文阅读
  • 10. (2021八上·大竹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 (1)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①对镜帖花黄     帖:

      ②出郭相扶将     扶将:

    2.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 (3) 由最后一段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它现在的意思是
    4. (4) 联系原文,说说为什么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四、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塞罕坝,谁是最可爱的人?

    五十五载寒来暑往,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务林人,植绿荒原、久久为功,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112万亩林海,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曾经一度“高、远、冷”的塞罕坝,如今变成了“绿、美、香”的“华北绿宝石”。

    著名作家魏巍为此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塞罕坝林场创业者们必须闯过的难关。

    1962年,原林业部从全国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了127名毕业生,和河北承德当地的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原沙地进军。9月份,从承德围场县城到塞罕坝的路上,18岁的尹桂芝坐在一辆解放牌大货车里,一想到“马上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心中非常兴奋。

    在育苗圃,尽管寒风袭人,手冻肿了、裂了口子,尹桂芝和同事们仍在泥潭里坚持工作。她们一坐就是一天,每人每天得选上万棵苗子。

    “收工的时候,腿都不听使唤了,站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整个人就像僵住了一样,好半天才能动。但大家的心里就是憋着一股子劲儿:一定要把苗子育好,把林子造好。”尹桂芝说。

    承德农专毕业的赵振宇,也于1962年来到塞罕坝。作为一名施工员,赵振宇每天都要在山上巡查,走几十公里的路。有时晚上回来,棉衣冻成了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

    “晚上是最难熬的,被窝成了‘冰窝’,怎么睡。有人就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赵振宇说。

    缺少粮食,大伙儿只能吃非常粗糙的全麸黑莜面。蔬菜紧缺,天气好的时候,大伙儿就挖点野菜吃。盐水泡黄豆已是塞罕坝难得的美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创业者们开荒种地,一边造林,一边种粮,自力更生。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不少人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病、关节炎、风湿。

    如今,荒原变绿了,风沙变小了,生活改善了。抚今追昔,塞罕坝人由衷欣慰: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科学求实,愈挫愈勇,全力以赴恢复美好绿水青山

    林场建立之初,打击接踵而至。

    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春天林场创业者们栽下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还不足5%。

    不气馁,接着干。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可成活率仍不足8%。

    接踵而来的两次失败,如同两盆冰水,泼在了创业者的头上。刚刚上马的塞罕坝林场内一时间刮起了“下马风”,造林事业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关键时刻,四位场领导王尚海、刘文仕、王福明、张启恩,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等地搬到了塞罕坝,破釜沉舟,安定人心。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们很快发现了原因:外地苗木在调运途中容易失水、伤热捂苗,无法适应塞罕坝风大天干、异常寒冷的气候。

    那就从零开始,自己育苗。经过艰苦探索,他们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了全光育苗的成功,并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木敦实)”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终于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两次失败,怎能把塞罕坝人打倒。1964年,春季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老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在一个三面环山、名为马蹄坑的地方,开展了“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历经30多天,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塞罕坝人信心大振,“下马风”销声匿迹。这一役,创造了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正是从那时起,塞罕坝开启了大面积造林的时代。最多时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

    在缺少设备、气侯恶劣的条件下,全场团结一心植绿荒原,到1976年,累计造林69万亩。

    然而,就在塞罕坝人准备大干一场之时,灾难降临到了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

    1977年,林场遭遇历史罕见的“雨凇”灾害,57万亩林地受损失过半,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折断,林场10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3个月的干旱,导致12.6万亩树木旱死。

    那时,眼看着自己亲手种下、辛勤抚育的树木遭灾,许多塞罕坝人痛哭失声。

    擦干眼泪,重整旗鼓。塞罕坝人总结经验教训,引进新的树种,研究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再次将希望的树苗栽到大地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中,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保存率达七成,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自2011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在土壤贫瘠的石质山地和荒丘沙地上实施攻坚造林。整地、客土回填、容器苗造林、浇水、覆防风、覆膜保水、架设围栏……截至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7万余亩。

    直面困难、愈挫愈勇的塞罕坝人,踏上了新的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绿色,始终是塞罕坝人永恒不变的追求。

    造林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人的手里,稳稳传递到了新一代务林人的手上。

    “刚到这里时感觉很荒凉,冬季寒冷,和我的老家差别很大。”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19岁的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他是河北秦皇岛人,最初感到有些难以适应。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在艰苦的环境中,“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手把手传帮带,使得他坚持下来。

    不久,刘海莹发现:苗圃地里的云杉苗木的茎干,莫名其妙地变白了。“这些苗子八成是死了吧。”有人认为。然而,刘海莹经过分析后,判断苗子白化只是一种“生理干旱”的表现,并非真的生病枯死。经过及时补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过来。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总在为植树造林设置一道又一道的障碍。此后,刘海莹和同事们一起解决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难题。众志成城,造林事业蒸蒸日上。

    几代务林人的接力和传承,让绿色在塞罕坝生根蔓延,让荒漠再次成为美丽绿洲。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塞罕坝这颗“华北绿宝石”,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1) 阅读文本,在文中横线处为结尾一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要求与上文小标题格式一致。
    2. (2) 这篇通讯,作者从艰苦奋斗、科学求实、持之以恒、破釜沉舟、愈挫愈勇等多个角度,由衷地赞扬塞罕坝务林人是“最可爱的人”。请你从以上角度中任选其一,说说文中哪些记述或描写最感人,并作简要分析。
    3. (3) 通讯,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塞罕坝务林人的心灵世界,假设你有机会去采访这里的员工,你将选择这篇通讯中的哪一人物,你将向他(她)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请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

      选择采访人物:

      拟提出的问题:

      提此问的目的:

五、写作题
  • 12. 请仿照下面这段文字写一篇作文,描写放学回家的情景。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儿,静一点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