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2 烛之武退秦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2-02-16 浏览次数:6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每对词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侵     到/城     落/城而下 B . /类     意/业     守/典忘祖 C . /驱     卑/凋     闲/不掩瑜 D . 事/明     伴/偿     然/待解决
  • 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 秦伯说,与郑人盟 D . 失其所与,不知
  • 3. (2021高二下·三明月考)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 阳春召我以烟景 C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 大块假我以文章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退秦师 B . 若不 C . 群臣 D .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有泉出(《游褒禅山记》) B . 项伯杀人,臣之(《鸿门宴》)幽壑之潜蛟(《兰亭集序》) C . 问其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越国以鄙(《烛之武退秦师》) D . 樊於期乃曰(《荆轲刺秦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 6. 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点明秦晋凶猛,郑国危如累卵的形势,并且道出围郑的原因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无关秦国,为下文写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埋下伏笔。 B . 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是他自谦的话,他怕自己完成不了此重任,所以想拒绝。 C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牌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 D . “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二、文言文阅读
  • 8. (2021高一下·东莞月考)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乏困                  共, 通“供”,供给。 B . 郑而有益于君          亡,丢失。 C . 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D . 又欲其西封              肆 ,延伸,扩张。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夜缒出                  吾尝跂望矣 B . 是寡人过也              行李往来 C . 烦执事                阙秦利晋 D . 子亦有不利焉              置土石
    3. (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 敢以烦执事 C . 是寡人之过也 D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右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

    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 , 常得郑君宠之。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2. (2) 下列对选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B . 甲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C . 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D .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3. (3) 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 .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 . 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 10.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现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必修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太子及宾室知其事者,宣自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慷慨羽声,士皆唤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必修一《战国策·荆刺秦王》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兵而代,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该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置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菜左传博议》)

    1. (1) 下列对文段(三)加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 .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 .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 .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 (2) 下列对(-)(二)文段中相关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古时音乐分为宫、角、徵、羽、变宫、变微七音。 B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 . 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待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 .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3. (3)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 . 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 .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明白事理,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 . 烛之武能成功,是因为他虑事周全,巧舌如簧,并以武力威逼,致使秦师吓退。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虑事不周、被亲近人陷害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三、综合表达
  • 11.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是需要勇气的,其中文中有描写到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表达方式写一段,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的情景。(50字左右)
  • 12. 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你一定为烛之武的事迹所感动。如果烛之武被推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代替组委会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