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事件 | 影响 |
589年 | 隋文帝灭掉陈朝 |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
626年 | 李世民即位 | 开创了“贞观之治“ |
641年 | 文成公主入藏 |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754年 | 鉴真抵达日本 |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唐初 | 贞观十三年 | 高宗永徽元年 | 武周神龙元年 |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 天宝十三年 |
200 | 304 | 380 | 615 | 841 | 906.9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皇帝 | 措施 |
隋文帝 | 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
进土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 |
唐太宗 |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
武则天 | 创立殿试制度 |
材料一:经“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史实资料 |
|
①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
②华佗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
③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
④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⑤北宋毕昇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⑥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
医学类:、。
工程类:、。
【地方管理】
材料一 ①郡县制度;②刺史制度;③三省六部制;④八股取士;⑤行省制度;⑥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⑦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⑧设军机处。
【人才选拔】
材料二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 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 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 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朝代 |
秦朝 |
汉朝 |
元朝 |
明朝 |
制度或措施 |
|
|
|
|
材料一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等传回日本。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整理自统编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革新。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他们吟哦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服唐服。同期的朝鲜和后来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中国文化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传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材料三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进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一步,到2035年,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材料二、二均摘编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
|
图1 曲辕犁 | 图2 占城稻 | 图3 交子 |
根据上面图片信息,请分别指出图1工具、图2作物的特点。并概述图3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唐诗和宋代著述对研究唐宋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下列问题作答。
①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治世是( )
②元稹《法曲)诗句:“女为胡妇学胡装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了民族交往对唐朝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
③吴自牧《梦粱录》:“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从哪几方面记述了宋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 |
占全国人口比例 |
人口 |
占全国人口比例 |
|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
2080万 |
40% |
3120万 |
60% |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
5500万 |
65.5% |
2900万 |
34.5% |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 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纺织等,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出现两次高潮: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两种文化传播过程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等
材料二: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极其包容性和同化能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到了“天下车同归,书同文”之后多元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全局的汉文化。汉文化也有其开放性,印度佛教的传入并在中国得到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就是证明,元朝和清朝都是由与汉文化性质相近的文化主要统治的朝代,这两个朝代都经历了异质文化由相互并存到逐渐互相融合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使其明显,而且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烈。
——摘编自《中国文化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①将下列文明交往史实与所发生时期用直线连接起来。
秦汉时期 郑和下西洋
隋唐时期 鉴真东渡
宋明时期 丝绸之路
②列举宋元时期我国传入欧洲的科学技术成就两例,并指出“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