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天朝 | 中国 |
道光最初10年 | 50余次 | 不满10次 |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 6次 | 5次 |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 6次 | 14次 |
史实 | 结论 | |
A |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 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
B |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组建起新式海陆军 | 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
C | 光绪帝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除旧布新的举措 | 表明清政府实施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
D |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 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是清政府与民众的矛盾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昌起义后,起义军仍使用国民革命军名称,南下广州建立根据地 |
毛泽东将秋收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三湾改编后,连级单位建立党的支部 |
井冈山根据地的工农革命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古田会议决议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
1927.08 1927.09 1928.05 1929.12 |
这一展板的主题应是( )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②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牵制和抗击大量日军
③组织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
④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推动根据地各项建设
⑤百团大战取得辉煌战果,振奋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的年份 | 引入上海的年份 | 引入重庆的年份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电报 | 1835年 | 1871年 | 1886年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汽车 | 1883年 | 1901年 | 1928年 |
材料一: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北伐战争期间,这首歌曲传唱大江南北。
国民革命歌
材料三: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自莫宏伟 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材料一: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民权乃公理,宪法实良图。此是因时药,真为救国谟(谟:计谋,策略)。光明布宗旨,感激为驰驱。圣主犹无恙,苍苍意岂无。
——康文佩《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
材料三: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一:根据现有的材料,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余家新式的工业企业。截至1894年,还存在的约有260家——这些企业的主办人或者投资者,其社会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此外,还有30余家举办于洋务运动之中,又维持到甲午战争前后的民用工业企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大生纱厂1912年以后两厂经营概况表
年份 |
大生一厂 |
大生二厂 |
||
生产纱锭数 |
利润(两) |
生产纱锭数 |
利润(两) |
|
1912年 |
40800 |
326985.232 |
26000 |
257410.967 |
1914年 |
40800 |
347573.760 |
26000 |
302974.451 |
1917年 |
60000 |
796768.530 |
26000 |
406866.676 |
1919年 |
60000 |
2644451.615 |
26000 |
1349623.549 |
1920年 |
60000 |
2077007.445 |
26000 |
1087284.009 |
——卫春回《状元实业家:张謇》
材料四: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