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2月起始...

更新时间:2022-03-10 浏览次数:47 类型:开学考试
一、 <b> </b>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5分)
  •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这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第二是新的司法制度推行下乡,让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

    材料三:

    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法治则适合于变迁很快的社会和时代。社会情态改变了,秩序类型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在“礼治秩序”这一面,维系社会秩序的规范是礼,维持礼的力量则是传统和习惯;礼对于人的约束是内在的,即人通过教化而主动地服膺于礼;这种秩序注重修身和克己,依靠调解来解决纠纷;打官司被视为丑事,讼师更为众人所不齿;与这种秩序相配合的是一个缺少变化的社会,或者,用更加确定的说法,一个前现代的社会或传统社会。而在“法治”这一面,基本的规范是法律;法律靠了国家力量来实施,从外部对人加以约束;法律着眼于个人权利的保护,因此鼓励人们主张各自的权利,亦不以涉讼为耻,相反,专门的法律家,如律师,在这样的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自然,与法治相配合的社会是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即我们所谓现代社会。

    现代的司法制度已经引进并且推行下乡,乡土社会中人的组织、行为和观念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把现代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之外,还应当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有一番改革。因为,归根到底,只有破坏了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才可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节选自梁治平著《法律史的视界。从“礼治”到“法治”?》,有删减)

    1. (1)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直接表现材料三划线内容的一项是(   )
      A .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B . 中国传统社会趋于静止,比较缺乏变化;且只见“社会”不见“国家”,相应地,只有“礼俗”没有“法律”。 C .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和土地的流转极为频繁,社会秩序单靠传统、习惯和礼俗尚不足以维系。 D . 地方官经常不得不倚重民间调解机制,并且把听讼变成教化,将技术问题转变为道德问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和“法治”一样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B .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服膺于传统规则,注重修身,注重克己。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C .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D . 礼制社会中刑罚的用意是以儆效尤,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同时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而现代社会的法官不负责教化人,并不考虑道德问题和伦理观念。 B . 现代都市社会讲个人权利且受国家保护,所以法律的效用只在于厘定权利,不在分辨是非。 C .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D . 虽然现代社会变迁很快,更讲个人权利,需要法律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但是礼治依然可以作为法治的辅助和补充。
    4. (4) 请结合材料,分析乡土社会不需要“法律”和“诉讼”而现代都市社会却重视“法律”和“诉讼”的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因为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膜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我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雨打树叶,空谷鸟鸣,小径明灭,时见草虫,我的心一下落入一片空灵。

    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石头的年龄自然比树更古老,而且是因为有了这些遍野的石头,才拦住了伐木者的手脚,为我们留下了这片林子。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大约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底,所以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像一颗刚射入石中的炮弹,光光治溜溜的还没有爆炸;又像一枚仰面向天正待发射的火箭,膀粗腰圆,霸气十足。我只看了一眼就被惊呆了,拔不开脚步,时空骤然凝固,这是一棵红松,当初也许是一粒种子,落在石板上,靠着老林中的湿气慢慢地发芽,但它命运不济,一出生就躺在这个光溜溜的石床上。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在南方热带雨林中我见过如乱麻般的气根,在华北平原上我见过槐树下块状的疙瘩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决绝而又从容地在条石上匍匐的苗条的松树根。已分不清,它是树贴在石上的根,还是石上鼓起的一道棱。这树身里分明已经注入石质的坚韧硬,却又划出这样柔美的弧线,好一个“幽谷美人”!

    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头,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1. (1)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B . 作者去看原始林,却先写林中石头,是因为石头历史更悠久、外形更野性,也因为石头阻挡了外来采伐者,是原始林不可缺少的部分。 C .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插入作者游览原始林时的感受和观点,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D .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2. (2)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 (3) 文章的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三、文言文阅读(17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 . 先达,对去世的前辈的敬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先烈”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 . 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 .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 . 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 . 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 . 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颖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四、古诗鉴赏(9分)
  • 4.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1. (1) 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再现了生活的闲适和欢乐。 B . 挼梅,揉搓梅花,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挼尽”两句本为排遣忧伤而赏梅,到头来反而触景生情,生出飘零沦落之痛。 C . “看取晚来风势”一句中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金人南侵的国势。 D .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2. (2) 这首诗采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6分)
  • 5.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明诗人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的诗句是:“。”
    2.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北魏太武帝的典故表达对国土沦丧、民心涣散的忧虑的诗句是:“可堪回首,。”
    3. (3) 《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在诗人的再三邀请之下终于羞怯着出场的诗句是:“。”
六、作文(40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约300年前,当英国诗人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发现了一条真理:“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

    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拥有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等等,然而他却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