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2·封开一模) 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的原因是(  )

    A . 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 . 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C . 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 . 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 2. (2021九下·长沙期中) 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 . 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 . 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 . 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 . 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 3. (2021九下·长沙期中) 唐诗《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中外交往活跃 B . 农业技术的推广 C . 民族交融加深 D . 音乐艺术的繁荣
  • 4. (2021九下·长沙期中) 李华同学以“中国古代人口变迁”为主题搜集到下面一组数据,并由此列举了对应史实。从中可归纳出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人口数据

    对应史实

    秦朝中(3000万)—西汉初(1650万)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西汉初(1650万)—西汉中(5767万)

    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东汉末(5648万)—西晋初(1616万)

    军阀割据混战、政权分立

    明初期(6659万)—清中期(31300万)

    政局稳定、康乾盛世

    A . 民族迁徙、中外交往 B . 技术进步、土地开发 C . 江南开发、中外交往 D . 战乱纷争、政局稳定
  • 5. (2021九下·长沙期中) 有学者评价科举制时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作者认为科举制度(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体现了公平竞争 C . 缓和了社会矛盾 D . 扩大了选才范围
  • 6. (2021九下·长沙期中) 唐朝人认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表明(   )
    A . 唐朝的官员都来源于武将 B .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 宋朝实行重武轻文的政策
  • 7. (2021九下·长沙期中) 《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中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当时(   )
    A . 闽台民间贸易活跃 B . 台湾隶属清廷管辖 C . 闽省自然灾害频繁 D . 政府赈灾体制完善
  • 8. (2021九下·长沙期中) 中华传统文化各领域的杰出成就充分反映了中国先民的智慧。下列对其“智慧”解读正确的是(   )
    A . 《伤寒杂病论》创编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B .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秦始皇时期约三千年的历史 C . 《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D . 《红楼梦》描写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
  • 9. (2024八上·高安期末)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 .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割占了中国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C . 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 . 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0. (2021九下·长沙期中)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的过程。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
    A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 太平天国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 11. (2021九下·长沙期中) 据湖南口岸贸易情形的记载,“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纵,尤为畅销。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 近代民族纺织业发展缓慢 B . 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销售 C .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 . 进口洋纱在中国销售萎缩
  • 12. (2023八上·安顺期末)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 全国性抗战局面形成 D . 国民党军队基本上扭转了战局
  • 13. (2021九下·长沙期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下属于一百年前建党会议内容的是(   )
    A . 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B . 确定了党的最低革命纲领 C . 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D . 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14. (2021九下·长沙期中) 黄仁宇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材料(   )
    A .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 15. (2024九上·泸州期中) 对于哥伦布开辟到达美洲新航路这一历史事件:甲认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他是一个恶魔”;乙认为“哥伦布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他是一个功臣”。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说明(   )
    A . 历史解释受价值立场影响 B . 历史解释要以事实为依据 C . 人们无法了解事实全貌 D . 文献史料具有不确定性
  • 16. (2021九下·长沙期中) “近年来,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国却向世界传递了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声音……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是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新型全球化。”这表明中国(   )
    A . 准备退出全球化 B . 为全球化注入了新内容 C . 是全球化的主导与中心 D . 在全球化中获利最大
二、综合题
  • 17. (2021九下·长沙期中)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西方扩张的威胁和压力对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致命的挑战。日本的反应从“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敌视、文化上盲目自大,不情愿地承认自身在财富和力量上的劣势”到后来“以夷制夷”,获得了成功。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史的起点。

    ——张光《明治维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变革”成为经济主旋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

    ——《人民日报》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传统政治文化的致命挑战来源于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揭开“变革”序幕的是党的哪一次重大会议?并指出在这次“变革”中,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 18. (2021九下·长沙期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梁启超在结束长期的逋客生涯之后,1912年10月30日在北京总商会举行的欢迎会上说:“在今日尤为一国存亡之所关者,则莫如经济之战争”,大讲振兴实业之法。据不完全统计,仅1912年一年内创立的各种实业团体就有40多个。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1953年1月1日)

    材料四:当时,政府把没有工作的人组织起来去敲石头、铺路,把人送进森林去做护林队,组织田纳西河水利工程等,由此,政府正式介入经济活动,也就摆脱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路线。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1. (1) 材料一表明宋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言论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潮?结合所学分析,此后这些“实业团体”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是什么?
    3. (3) 材料三认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哪一事件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开辟了道路?
    4. (4) 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开创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是什么?
    5. (5) 综上所述,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19. (2021九下·长沙期中) 国际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这个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体系,在逐步走向瓦解,而1929年的经济危机给了它致命的一击。当经济危机在30年代初终于艰难地渡过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世界和欧洲的局势,它已完全是另外一副面孔了。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二: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材料三: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力量对比开始从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这一趋势延续至今……未来30年,“强起来”的中国将同国际社会共同稳固多极格局,共同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一时代潮流。

    ——杨洁勉《现代国际关系》2019年03期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德国为例说明“1929年的经济危机给了它致命的一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哪一国际会议为这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两个国家关系的改变对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有什么影响?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上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哪些外交成就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在多极化趋势下,请从外交角度谈谈中国应如何应对。
三、简答题
  • 20. (2021九下·长沙期中) 思想是作用于人脑的,有些思想意识会在人的头脑中存在数千年而挥之不去,对各个民族的历史也会产生深远影响,据此探究。
    1. (1) 中国累积了丰厚的古文化,在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其中最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战国时哪一历史事件成功践行了这一学派的思想?
    2. (2)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危亡背景下,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政治变革,它在思想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谁?马克思主义在哪次运动中开始在中国传播?
    4. (4) 近代西方也产生了一场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改变了中世纪欧洲人的观念,请指出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5. (5) 习主席在十九大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哪些努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