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初中科学2022年中考二轮复习专题:5光学探究实验

更新时间:2022-03-24 浏览次数:126 类型:二轮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 1. 实验一:如图1所示,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用直尺测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二:拿一个凹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仿照上图1做实验。根据上述实验完成以下题目。

    1. (1) 实验一中最小最亮的光斑是凸透镜的 ;一个凸透镜有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两侧。用直尺量得的距离叫 ;这个实验说明了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如图2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从A处射出的光为(填“发散”“平行”或“会聚”)光线,这种小灯泡的灯丝位于A的处。
    2. (2) 实验二中纸上 (填“能”或“不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现象说明了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 2. 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 (1) 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 (2) 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16 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填“A”“B"或“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填“”“2”“3”或“4”)。
    3. (3) 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 3. 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 (1) 小明同学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2. (2) 如图b所示,分解太阳光的实验中,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填“能”或“不能”)得到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这一结论。
    3. (3)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活动中:

      ①小华观察到如图c所示的现象,其中B是跳棋子A在“平面镜”中的像,C是一张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绘有相同方格的纸,OO'是方格纸的中线。由此现象得出的下列实验结论中,说法不可靠的是(填字母)。

      A.像的大小与物体不相同

      B.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D.像与物分别在平面镜的两侧

      ②小明将一枚跳棋子放在平面镜前某一位置后,镜面、物和像的位置如图d所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补救的措施是按图中箭头(填“甲”或“乙”)的方向适当转动镜面。

  • 4. (2022七下·萧山期中) 小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1) 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 (2) 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至某一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3. (3) 在实验时,突然飞来了一只苍蝇,停在了透镜上,遮住了一部分透镜,则光屏上的像是      (填字母)。
      A . 苍蝇放大的像 B . 苍蝇缩小的像 C . 蜡烛的像,但一部分没了 D . 整支蜡烛的像,稍微变暗了些
  • 5. 小晨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

    1. (1) 实验时小晨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其原理为      (填字母)。
      A . 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 .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 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 .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 (2)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正立的像。
    3. (3) 实验中,如果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 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cm。
    4. (4) 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则会导致的后果是
  • 6. 《探索·发现》是小科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暑假期间,小科在家观看节目。
    1. (1) 妈妈提醒小科不要长时间在电视前观看节目,不然会加速近视眼的形成。下图中能说明近视眼成像原理和近视眼矫正方法的两幅图是 。

    2. (2) 小科对科学探究也有浓厚的兴趣。如图是他模拟探究有关视力缺陷的部分活动,在凸透镜的前方放置老花眼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取下老花眼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动,为了在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 7. 如图是某科学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 (1) 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蜡烛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多选)。

      A . 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 . 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 C . 蜡烛在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D . 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
    2. (2) 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的的实像。
    3. (3) 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填字母)。
      A . 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 . 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 . 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 . 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 8.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1)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

      如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

      A . 只需要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B . 需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

      其中以上说法中      (填字母)正确。

    2. (2) 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1

      40

      13.3

      2

      30

      15

      3

      20

      20

      4

      15

      30

      5

      10

      光屏上没有像

      6

      8

      光屏上没有像

      [分析与论证]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

    3. (3) 如图所示,光屏应移至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4. (4) 观察火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填“左”或“右”)观察。
    5. (5) 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 9. 小明把烛焰先后放在如图所示凸透镜左边的a、b、c、d和e点,同时调整光屏,则:

    1. (1) 当烛焰在a位置时,移动光屏找到像,此时屏上成的是一个的像。
    2. (2) 移动烛焰位置,当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烛焰的位置可能在图中点。
    3. (3)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不出现烛焰的像,则烛焰的位置可能在图中点,此时眼晴透过凸透镜朝看,可看到一个像。
    4. (4) 把烛焰从a点移到d点的过程中,像到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0. 小金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 (1) 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距凸透镜18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 (2) 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小片不透明的物质黏在凸透镜上,则光屏上的像       (填字母)。
      A . 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不变 B . 像是完整的,像的大小变小 C . 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黑点 D . 像是不完整的,像中间有一个不透明物质的像
    3. (3) 小金同学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11. 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 (1) 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能确定像的。如果有1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原因是
    2. (2) 取两支相同蜡烛的目的是能比较像与物的
    3. (3) 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12. 小柯和小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 (1) 小柯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倾斜的薄玻璃板前,另取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薄玻璃板后移动,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请通过作图在图乙中帮助小柯找到蜡烛A像的位置。

    2. (2) 小妍想到轿车的前挡风玻璃也是倾斜的。请从安全角度对轿车的这一设计加以解释。

  • 13. 如图是小勇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为完成实验探究,还需要一个测量工具,这个测量工具是
    2. (2)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且(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填“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3. (3)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与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竖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形成的;拿走蜡烛B,将这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填“实”或“虛”)像。
    4. (4) 拿走白板,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2 cm,再将蜡烛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他发现蜡烛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  cm,同时发现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4. 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1. (1) 实验时,小明先使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
    2. (2) 改正错误后,人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如上图所示。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3. (3) 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4. (4) 用三条不同角度的人射光线进行实验,目的是
  • 15. 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小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 (1) 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
    2. (2) 小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请分析原因:
    3. (3) 实验时,从纸板的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路径,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填“漫”或“镜面”)反射。
  • 16. 晚上在台灯下写作业时,书桌上垫的玻璃板会反射出刺眼的光,影响学习!请写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每种方法所运用的原理。
    1. (1) 方法一: ;其原理是:
    2. (2) 方法二: ;其原理是:
  • 17.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2. (2) 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厘米刻度处。
    3. (3) 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填序号,多选)。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 (4) 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焦距为f)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

      ①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则应将蜡烛向(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②若只将凸透镜A换为焦距为f1的凸透镜使像再次清晰,则f1 (填“<”或“>”)f。

      ③若只通过移动凸透镜使像再次清晰,则透镜应该向(填“蜡烛”或“光屏”)移动一段距离。

  • 18. (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 小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首先按图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F点是1倍焦距处,H点是2倍焦距处。

    1. (1) 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选填“上”或“下”)调;
    2. (2) 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移动(选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3. (3) 她再次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此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想看到这个像,观察的方法应是
  • 19. (2021七下·西湖期末)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的A、O、B 位置,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

    1. (1) 将蜡烛向移动,可以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填“上”、“下”、“左”或“右”)
    2. (2) 此时所成的像是像
    3. (3) 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调 整光屏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原来相比将(填“变大”、“变小”、“不变”)。
  • 20. 下面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调整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棱镜前,让学生看到照到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

    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红色玻璃(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你认为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____。
      A . 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棱镜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 . 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分散出来
    2. (2) 你得到(1)中答案的根据是什么?
    3. (3) 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棱镜时,哪种光的偏折最大?哪种光的偏折最小?太阳光发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 21. (2019七下·慈溪期末) 某校在一次学生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关系”的活动中,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及生活废弃物(均已消毒),小明所在实验小组领取了如下物品:

    A.250mL易拉罐2个 B.50m矿泉水瓶2个 C.铁皮两片 D.火柴 E.蜡烛 F.温度计 G.黑色密封带(用胶带代替

    小明仔细查看后,发现每个实验组至少可以选择不同的三组材料进行实验。

    1. (1) 如果你是小明,请你选择合适的一组材料进行实验: (填编号)。
    2. (2) 根据你所选的上述材料设计实验,写出简要步骤:
    3. (3) 假如小明的实验设计及操作都没有问题,请你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小明通过本实验得出的结论:
  • 22. (2020七下·丽水期末) 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将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光源高度 h/厘米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 l/厘米 30 15 10 7.5 6
    1. (1) 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
    2. (2) 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 (3) 分析实验数据还可推断:若光源高度为70厘米时,影子长度可能是       (填字母)。
      A . 4厘米 B . 4.5厘米 C . 5厘米
  • 23. (2020·嵊州模拟) 科学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时,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 (1) 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小孔和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同时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变化情况。
    2. (2) 验证猜想2时,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是
    3. (3) 为验证猜想3,固定烛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下表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程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选填“越亮”、“相同”或“越暗”)

  • 24. (2020七下·下城开学考) 为了探究小孔成像,小陶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 (1) 如果观察蜡烛的火焰,小孔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填“有关”或“无关”)
    2. (2) 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N筒,像距,像的大小(以上两空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25. (2019八下·宁波期中) 小科了解到电视机遥控是通过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来传输信号的。他想进一步了解红外线是否具有可见光的某些传播规律。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在遥控器前面分别用相同厚度和大小的硬纸板与玻璃板遮挡,保持遥控器方向、遥控器和电视机的距离相间,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用硬纸板遮挡时不能控制电视机,用玻璃板遮挡时能控制电视机。

    实验二: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 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

    1. (1) 小科进行实验一所探究的问题是:
    2. (2) 实验二现象能证明       
      A . 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B . 红外线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26. (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如图甲,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2. (2) 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厘米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 (3) 由于蜡烛变短,像成在了光屏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把凸透镜往调(选填“上”或“下”)。
    4. (4) 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处(填“A”或“B”或“C”)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 27. (2021八下·奉化期末) 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小科用光具座、凸透镜、“F”形光源和不透明光屏等器材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1. (1) 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打开光源,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F"形光源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 (2) 为便于比较在光屏上所得实像与发光体“F”的大小关系,小科在光屏中心用黑笔画出一个与光源等大的比较物“F”,请你帮他画出光屏上比较物“F”的形状
    3. (3) 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距u/cm

      21

      25

      30

      37

      42

      像距v/cm

      42

      37

      30

      24

      20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该凸透镜焦距为

    4. (4) 小科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材料做了一个实验。把光源放在光具座上的10cm刻度线,凸透镜放在30cm刻度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至a处位置找到像。结合表格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a处位置所在刻度线大于72cm

      C.如果要使像变得更大,则向右移动光屏即可

  • 28. (2019七下·台州期中) 天台始丰湖公园的郁金香开了,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游玩时小柯看见了一些现象;
    1. (1) 阳光下,小柯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知识来解释。
    2. (2) 来到湖边,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形成的,看见的蓝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3. (3) 正常情况下,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3]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填“薄”或“厚”), 使像落在[6],最终在产生视觉。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两种矫正方案如图乙,你认为小柯选择方案。

       

    4. (4) 小柯去眼镜店配眼镜,商家采用了如图方法给她检查视力,请根据图中的数据找出正确选项(   )

      A . 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2.1m B . 视力表的像距离小柯4.6m C . 小柯距离她的像5m D . 小柯的像距离视力表的像0.4m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