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 (唐)刘禹锡 《马嵬行》 |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中国出口 | 南洋、印度洋地区出口 | |
主要种类 | 瓷器、丝绸、土布、茶叶等 | 沉香、安息香、肉豆蔻、麝香、珍宝等 |
在双方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 6.3% | 93.7% |
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
材料一: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周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周礼》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缤、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西周礼制还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男女未成年不得成婚。《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六礼后,婚姻关系才算成立。
材料二: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
材料三: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社会理念开放,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唐代的礼俗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变化。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在婚姻成立上,《唐律疏议·户婚》记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说明“媒约”的介绍是唐代婚姻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唐律首次提出了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禁婚以及宗教民族等一系列结婚的禁止性条件。
材料一:
材料二:从辽、金朝起,中国政治上的统治重心开始北移,燕京(今北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完全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开始民族得到了南北大调动、大迁徙、大融合,改变了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民族意识、中国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契丹人、汉人、党项人、女真人,同是国人,今皆一家。
材料一: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孔子的面貌随时代、阶级不同而变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e,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史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
省份 |
初唐 |
盛唐 |
中唐 |
晚唐 |
五代 |
北宋 |
南宋 |
|
北方 |
河南 |
52 |
68 |
76 |
46 |
21 |
306 |
55 |
陕西 |
46 |
61 |
76 |
49 |
14 |
50 |
5 |
|
河北 |
47 |
32 |
52 |
26 |
28 |
83 |
6 |
|
山西 |
31 |
29 |
44 |
30 |
6 |
64 |
8 |
|
山东 |
16 |
12 |
11 |
19 |
8 |
156 |
25 |
|
甘肃 |
7 |
8 |
11 |
13 |
3 |
16 |
3 |
|
北京 |
0 |
0 |
0 |
0 |
3 |
0 |
0 |
|
辽宁 |
1 |
1 |
1 |
0 |
0 |
0 |
0 |
|
天津 |
0 |
0 |
0 |
0 |
0 |
4 |
0 |
|
新疆 |
0 |
3 |
0 |
0 |
0 |
0 |
0 |
|
宁夏 |
0 |
0 |
1 |
0 |
0 |
2 |
0 |
|
小计 |
200 |
214 |
272 |
183 |
80 |
684 |
102 |
|
南方 |
江苏 |
24 |
37 |
42 |
32 |
32 |
329 |
206 |
浙江 |
19 |
15 |
41 |
54 |
34 |
514 |
923 |
|
福建 |
0 |
4 |
12 |
40 |
35 |
529 |
538 |
|
江西 |
2 |
3 |
13 |
30 |
28 |
330 |
473 |
|
四川 |
4 |
6 |
17 |
16 |
23 |
261 |
183 |
|
安徽 |
6 |
8 |
8 |
18 |
16 |
139 |
122 |
|
湖北 |
9 |
12 |
8 |
13 |
1 |
57 |
22 |
|
湖南 |
1 |
1 |
4 |
12 |
17 |
67 |
62 |
|
广东 |
3 |
4 |
3 |
9 |
11 |
54 |
51 |
|
广西 |
0 |
o |
0 |
4 |
4 |
17 |
5 |
|
上海 |
0 |
0 |
0 |
0 |
0 |
7 |
11 |
|
云南 |
0 |
0 |
0 |
1 |
1 |
0 |
0 |
|
贵州 |
0 |
0 |
0 |
0 |
0 |
0 |
1 |
|
海南 |
0 |
o |
0 |
0 |
0 |
1 |
1 |
|
重庆 |
0 |
0 |
0 |
0 |
0 |
3 |
2 |
|
小计 |
68 |
9o |
148 |
229 |
202 |
2308 |
2600 |
——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表4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材料:曹彬(931-999),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石家庄)人。北宋建立后,乾德二年(964),参与攻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开宝七年(974),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被后世誉为''宋良将第一古代功高震主之臣大多不得善终,但是曹彬不仅生前显赫,死后荣耀,而且余泽悠长。其征战中多有保民之举,攻城时无丝丝金帛之贪,居官有朗朗忠君之心。位高权重的曹彬低调到在路上遇到士大夫的车子,一定让自己的车马先避让,平时从不直呼手下官吏的名字,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曹彬对子孙要求严格,培育有方,曹家被誉为“一门七俊杰,两门二贤后"。曹彬的七个儿子一并驰名天下;其孙女嫁给了宋仁宗,是一代贤后慈圣光献曹皇后;曹彬的外曾孙女嫁给了宋英宗,即历史上著名的宣仁圣烈高皇后。
—摘编自孙俊红《宋代股肱之臣曹彬自全之道的借鉴价值》
材料:蒙古人最初没有俸禄的观念,蒙古本部的官吏也没有俸禄,怯薛及千户、百户长官靠不断从战争中掠夺大量财物和人口,从而为生活提供保障。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着手建立俸禄制度。“以国朝之成法”为基础,“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缘饰以文,附会汉法”。《元史·食货志》载:“禄秩之制,凡朝廷官,中统元年定之。六部官,二年定之。随路州县官,是年十月定之。”官员的俸钱主要使用中统钞支付。但中统钞贬值,物价上涨,政府小吏俸禄微薄,生活艰难。至元二十年,中书省奉旨增加吏员俸禄,上涨百分之五十。元成宗时期,为应对物价持续上涨,开始给官吏增加俸米。此后,中央和地方官员都增添了俸米一项,官吏俸米上升到俸禄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七左右。纸钞的不断贬值使众多官吏生活艰难,元朝政府又出现多次停俸,中下级官吏俸禄遭“擅自克减”,这助长了官吏们利用各种手段从事贪污、敲诈等非法活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一: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清代康乾以降,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
材料三: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街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材料一:宋代帝王不断地颁布劝农诏书,劝导农桑、设置常平仓和义仓。宋太宗时为增加粮食产量,把福建地区种植的占城稻引种到江淮等地,获得成功。在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区,则大规模推广种植粟、麦、黍、豆等粮食品种。棉花种植在闽广地区逐渐盛行,并向江淮流域推广。茶叶种植在秦岭和两淮以南已经十分普遍,出现了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的园户,有的园户年产茶数万斤,茶税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据漆侠《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不平衡性》等
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据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材料一: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年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唐代吸收前代的经验,在归顺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都护府与羁縻州,以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并得以世袭。吐蕃也摹仿唐朝制度,设置各级官员,委任官吏,还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唐穆宗时与吐蕃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材料二:清廷在对边疆地区管理时,凡军国大权,以及制定法律、机构配置、军队部署、民族上层分子的封赏爵禄,都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认可。至于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等地方性管理事务,都由各所在民族头领或官员自行处理或支配。清政府根据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传统和信仰习惯的差别,采取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东北诸民族与满族关系密切,清政府多采取八旗制形式;蒙古族则用盟旗制,维吾尔族仍沿袭伯克制,西藏则以噶厦治政,西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等。不仅如此,清朝统治者还对各民族的头领人物都竭力加以优待,同时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加以防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公元前1000—公元1800年部分时期世界上最大的三座城市
时间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时间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公元前1000年 | 西安 | 洛阳 | 公元800年 | 长安 | 洛阳 | ||
公元前800年 | 西安 | 洛阳 | 公元1000年 | 开封 | |||
公元前650年 | 临淄 | 洛阳 | 公元1200年 | 杭州 | |||
公元前430年 | 公元1350年 | 杭州 | 北京 | ||||
公元前200年 | 长安 | 公元1500年 | 北京 | ||||
公元100年 | 洛阳 | 公元1600年 | 北京 | ||||
公元361年 | 公元1700年 | 北京 | |||||
公元500年 | 洛阳 | 公元1800年 | 北京 | 广州 | |||
公元622年 | 长安 |
——整理自坎德勒·特舍斯《四千年城市发展史》
上表能够反映古代中国大城市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阐释其原因。
材料: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据羊中兴等著《黄道婆评传》